第7章 第7章

A+ A-

  傍晚。

  真泉寺的一间厢房内,充斥着大口咀嚼食物的声音。

  马三狗等人从头到尾就没说过话,一直闷着头在啃肉。

  刘勇几人也是如此,甚至吃相比泼皮还不如。

  没办法,太香了!

  以前只吃过白水煮肉的他们,哪里尝过卤肉的滋味。

  而且别看刘勇平日里领着一队弓手,吆五喝六的很威风,其实都头只是县衙里最底层的那一批小吏,地位仅仅比衙役稍高一丢丢。

  至于他手下的弓手,连小吏都算不上,属于义务工,从各个村里挑选出的壮丁,没有一文钱俸禄,官府只负责一日两餐稀粥。

  所以刘勇的日子也不好过,难得能吃顿肉。

  北宋小吏的俸禄很低,月俸七百文钱,外加半斤羊肉。

  真宗年间,曾有一个小吏在驿站墙壁上写下一首诗:“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七百料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几时肥。”

  太祖太宗时期还好,那会儿铜钱的购买力很强,七百文钱外加半斤羊肉完全可以养活一家五口人。

  但是到了如今,七百文钱只够买4斗大米,至于那半斤羊肉,早就没了。

  最关键的是,官府发的不是实禄。

  层层克扣下来,等到刘勇手上的时候,能有三百文钱就已经能烧高香了。

  若不是平日里仗着身份,搞些灰色收入,刘勇一家人早饿死了。

  那罐米酒没人动,反倒是便宜了韩桢。

  米酒酸甜可口,可能是酿造工艺的原因,导致口感有些涩。

  一口酒一口肉,好不惬意。

  “呼!”

  刘勇扔下手中的骨头,长舒一口气:“今日吃了这顿肉,俺这辈子就不算白活了。”

  他其实还想吃,但奈何肚子实在装不下了,感觉都已经顶到了嗓子眼。

  整整两大锅卤肉,愣是被十几个人吃的七七八八。

  见木盆里还有不少卤肉,韩桢招呼道:“哥几个带些回去给家里人也尝尝。”

  “韩二仗义!”

  几名衙役翘起大拇。

  趁着他们拿肉时,刘勇凑过来,低声道:“听三狗说,你今日打了王员外?”

  “嗯!”

  韩桢应道。

  刘勇正色道:“王员外与徐主簿关系不一般,两个女儿皆被他送给徐主簿当了小妾,甚得徐主簿欢心。这几日你当心些,俺估摸着王员外可能会寻你麻烦。”

  韩桢点点头:“我知道。”

  “你心里有数就行,俺走了。”

  刘勇说罢,随手从木盆里拿起一块卤肉,领着衙役走了。

  等到刘勇几人走后,韩桢拿出藏在厢房里的两箩筐铜钱:“哥几个,把钱平分了吧!”

  本以为这帮泼皮听到分钱会兴奋,谁曾想几人却纷纷摇头。

  马三狗正色道:“韩二哥,这些钱俺不要。若是没有你,我们今日怕是连肉都吃不上。”

  “是啊!”

  “这钱俺们不能要。”

  谷菘几人也跟着附和。

  他们虽是泼皮,但为人处事却极有原则,否则也不会跟韩桢混到一起。

  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

  见他们坚持,韩桢也就不提分钱的事了,而是一人给了一贯钱,让他们自个买酒吃。

  这次马三狗几人没拒绝,喜滋滋地收下了钱。

  ……

  吃饱喝足,韩桢回到自己厢房躺下。

  他不是做事不过脑子的人,今日动手时,就已经预想过会遭到报复。

  不过他并不在乎,大不了杀官造反……

  等等!

  杀官造反……

  忽然,韩桢双眼一亮,想到了一个获得官身的好法子。

  占山为王,然后静等朝廷招安。

  听上去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放在北宋就很合理了。

  老赵家得国不正,靠着欺负柴家孤儿寡母当了皇帝。所以赵老大当了皇帝后,担心这样的事情重演,便想出了一招杯酒释兵权。

  而招安这个法子,便是脱胎于杯酒释兵权,又吸取了前朝的经验。

  千万别小看招安,认为这是北宋朝廷软弱的表现,实际上招安法蕴含着大智慧。

  从古至今,但凡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了,没有农民会选择起义。

  而招安,则给了这些起义的农民活下去的希望。

  你们也别老想着打打杀杀了,首领给安排个官做,剩下的人给你们分几亩田地,不愿意种田也可以在城里安排一份工作。

  当官啊!

  光宗耀祖,萌荫后人。

  哪个农民不心动?

  就算你不心动,想着老子就要造反,但你能保证手下人不心动?

  保不准手下就把你杀了,转头自己接受招安。

  起义军的底层农民一看,有田种有活儿干,那还拼什么命。

  首领当了官,完成阶级跃升,手下人也有了活路,而朝廷不费一兵一卒平息了一场起义,皆大欢喜。

  并且,招安法不指针对农民起义军,还针对官员。

  纵观历史,农民起义能发展壮大,离不开地方官的知情不报。

  北宋则不会出现治下之所发生起义暴乱,官员为了仕途选择瞒而不报的情况。

  因为招安成功,对官员来说也是一项政绩,并且还能趁机捞钱。

  安置被招安的起义农民需要钱,所以北宋官员往往会夸大其次,故意把起义军往大了说,以此好向朝廷多要些安置费。

  宣和二年宋江起义之初,手下只有三十六名流寇,结果当地知州在上报朝廷时,却硬说是千人……

  现在,还看不起招安吗?

  北宋年间爆发了两百多起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却没一个能成气候,就是因为招安法。

  唯一有些能耐的方腊,也被西军迅速扑灭。

  当然,招安也并非没有坏处。

  杀人放火受招安,不少人抱着这个心思煽动农民起义。

  以至于民间流传着一句戏言:“要高官,受招安;欲得富,须胡做。”

  北宋167年的历史中,光是农民起义就爆发了238起,平均每年1.4次。

  要说这其中没有招安的影响,鬼都不信。

  古时的阶级跃升难如登天,像韩桢这样的泼皮身份想混个官身,也就只有招安这一条捷径。

  难不成指望他去科举?

  得了吧。

  后世语文都才勉强及格,让他去背四书五经,这TM不是难为我胖虎吗?

  至于从军,先不提宋朝武人地位低下,就现在军队这副德行,还不如当泼皮呢。

  韩桢不是官迷,他只想尽量活的好一些。

  可在这个时代,没个官身就注定处处受压迫。

  沉思良久,韩桢决定干了!

  当然,占山为王这种事不能急,得好好筹划筹划。

  不是说三五个人随便占一座山,官府就会来招安,真要是这样,官府理都不会理。

  起码你得搞出点声势,比如攻打县城。

  等到吸引了官府的注意之后,还得扛住一到两次官兵的围剿。

  完成以上步骤,才有可能触发隐藏任务,招安。

  另外,招安也是有档次之分的。

  声势越浩大,手下人越多,官府招安时开出的条件就越好。

  最后,还得做好两手打算,招安了固然最好,万一官府不招安怎么办?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