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立奏响孩子人生路的凯歌

A+ A-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中国)陶行知

  能自立者必有骨气也。有骨则可藉以行立,苟无骨,虽百师友左提右携,其奈之何?

  ——(中国)李贽

  子女中那种得不到遗产继承权的幼子,常常会通过自身奋斗获得好的发展。而坐享其成者,却很少能成大业。

  ——(英国)弗兰西斯·培根

  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美国)戴尔·卡耐基

  【亲子故事】

  要自己去打江山

  李嘉诚是香港杰出的企业家。长期以来,他特别支持内地的公共事业,历年累计捐款已达4亿多港元。最近,他又设立2亿港元的中西部教育基金,帮助中国西部改善目前落后的现状。

  李嘉诚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在教子成才方面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他非常重视对孩子品性和人格的培养。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抓得特别早,也就是进行了早期教育。

  在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方面,李嘉诚确实下了一番苦功夫。他教育两个孩子不要依靠父母来生活,而应该是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通过刻苦学习为以后的事业打下自己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练就一身立足于社会的高超本领。

  他还教育儿子在生活上不能讲求奢华,一定要克勤克俭;在事业上一定要诚信经营,名誉为上。他也特别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不要有占任何人便宜的想法,而要时刻考虑对方的利益。

  两个孩子只有八九岁时,李嘉诚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商业思维。他让孩子参加董事会,一方面让他们列席旁听,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就某些问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李嘉诚的心血没有白费,通过参加董事会,两个孩子在取到了父亲以诚信取胜的生意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段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未来事业添加了成功的砝码。

  最终,两个孩子没有辜负李嘉诚的期望,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很快,他们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毕业后,他们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要在父亲的公司里任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另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李嘉诚却断然拒绝了。这下,兄弟俩都愣住了,他们说:“您不会是在开玩笑吧,这么多公司还安排不了我们的工作吗?”而李嘉诚却说:“别说我只有你们两个儿子,就是有20个儿子我也照样能安排工作。但是,我还是希望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有足够的资格到我的公司来任职。”听了这些话,兄弟俩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把他们推向社会,让他们在社会的风雨中成长,锻炼成才啊!

  于是,兄弟俩到了加拿大,一个开设了地产公司,另一个则成了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李嘉诚经常打电话询问他们俩有什么困难,如果有的话,他可以帮助解决。但是,兄弟俩总是说:“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自己解决,感谢爸爸的关心。”其实,兄弟俩对父亲的为人非常清楚,他只不过是随便问问,并不是真的想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即使他们真的要父亲帮助解决困难,父亲也不肯帮助的。这样的父亲似乎“冷酷”得不近人情,但两个孩子却很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他们兄弟俩凭着从小养成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正是李嘉诚的“冷酷无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强之路,陶冶了他们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人格和品性。

  高尔基教子自立

  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高尔基有个儿子叫马克西姆,非常聪明伶俐。马克西姆很小就跟着妈妈侨居在法国巴黎。虽然远离儿子,但高尔基还是会抓住一切机会对儿子进行自立教育。

  8岁那年,马克西姆开始在妈妈的帮助下动手给爸爸写信。经过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的艰难过程,最后,他终于把信寄给了父亲。高尔基收到儿子寄给他的信后,心里非常开心。他赶紧拆开信,边读边笑,还情不自禁地夸奖儿子是个“好汉”,将来说不定能成为作家、诗人。

  随后,高尔基给儿子回了一封信。他以诙谐而又严肃的口吻说:“看了这封信爸爸很高兴,但我猜这封信不会是你自己写的吧!孩子,你一定要自己试着独自给我写信,并亲自把它寄给我,这样爸爸就会更高兴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自己动手来做,要学会自立,不要强迫别人为你着想,当然也包括不要让你的妈妈帮忙……”

  马克西姆读着爸爸的回信,暗下决心:今后一定不再让妈妈帮忙,我要学会自己动手给爸爸写信。

  3年时间很快过去了,马克西姆也成了一个11岁的大男孩。那时的他开始用心回忆自己小的时候跟爸爸妈妈去找戈巴托甫卡避暑的情景,并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寄给了高尔基。高尔基接到信后,马上又给儿子回信:“你不妨在课外为自己,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去练习写作,要给自己写各种故事,也可以把你的日常感想记录下来,这些都是很有趣的。我在你这样的年龄,就这样练习写作、记日记了,正因为如此,我才成就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儿子马克西姆没有辜负高尔基的希望。1918年,马克西姆第一次随军用列车前往西伯利亚征粮,他把沿途观感记录了下来,完成了一则生动活泼的文学速写。文章记录了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年代,西伯利亚农民在苏维埃政权领导下建设水电站的故事,受到了苏联广大读者的好评。

  【感悟自立】

  自立是强者的必备素质

  自立就是自我生存的意识和能力,自立包括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也是现代人追求的心理品质。简单来说,自立就是不依赖别人、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做事的精神品质。在当今时代,一个人必须具备自立的意识和能力,这是社会的要求牧业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人一旦具备了自立的意识和能力,就比较容易适应社会,就能把握机遇,更好的发展自己。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诗人陶行知写过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可以说,这首小诗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自立做了最精辟的解释。用陶行知自己的话说:“……写这首诗,志在勉励青年打破依赖性,不再做那贪图享福之少爷小姐。”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一对夫妇晚年得子,欣喜万分。他们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就一直这么娇宠着他,什么事也不让儿子做。结果,儿子长大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俩要出远门,怕儿子饿着,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饿了就吃。可是,等他们出远门回来,儿子还是饿死了。原来他们的儿子只知道吃脖子前面的饼,而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当然,这个故事可能被演绎了,但寓意深刻警人。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又能有什么用?没有自理能力,只能是父母的负担、社会的负担。但是,我们现在有些父母的确在做这样的事情。因为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任性、依赖性强是他们共有的“独生子女综合症”。因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什么也舍不得让孩子干,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然就会严重依赖大人,造成孩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自立也就根本谈不上了。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立是强者的必备素质。一个人要想在竞争日益的社会上立足,就一定要做强者,做生活、工作的强者,二要做强者,就必须要自立。

  有一个年轻人,想到城里去找一份工作。可是到了城市后,他发现城里没一个人瞧得起他,因为家庭的贫困,他没有读多少书,当然他也就没有那个让人看得起的文凭。于是,他决定要离开那座城市,忽然,他想起了当时一位很有名的银行家罗斯。他想:“我得给他写一封信才能消除我心中的忧伤。”

  信很快写好了,在信中他向罗斯倾诉了命运是怎样捉弄他的,对他是如何的不公。在信中,他还特别提到:“如果您能借一点钱给我,我会先去上学,然后再找一份好工作。”

  信寄出去了,年轻人开始在旅馆里等待罗斯的回信。几天过去了,他在用尽身上的最后一分钱后,将行李打好了包准备离开。就在那时,旅馆老板递给他一封信,信正是他盼望的银行家罗斯回复的。但是,并不像年轻人想象的那样,罗斯在心中没有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而是给他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很多鱼,那些鱼之所以能在水中游弋,是因为它们都有鱼鳔。但是,有一种鱼却没有鱼鳔,这就是鲨鱼。按照常理来说,没有鱼鳔的鲨鱼来说是不可能在海里生活下去的。因为没有鱼鳔就会造成它们行动的不便,就会很容易沉入水底,在海洋里只要一停下来就有可能丧生。但是为了生存,鲨鱼只能不停地运动。很多年过去了,鲨鱼因为不停的运动而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并成为同类中最凶猛的鱼。

  最后,罗斯在信中写道:这个城市就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拥有文凭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却很少。而你现在就恰恰是一条没有鱼鳔的鱼……

  那晚,年轻人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一直在想银行家罗斯的回信。然而就在一瞬间,他改变了主意。第二天,他跟旅馆的老板说:“只要给我一碗饭吃,我就可以留下来当服务生,一分钱工资都不要。”旅馆老板看到眼前这个如此便宜的劳动力,便很高兴地留下了他。

  10年后,他的财富令全美国人羡慕不已,而且他还娶了银行家罗斯的女儿,他就是石油大王哈特。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那条没有鱼鳔的鲨鱼,鲨鱼从生存到优秀再到卓越,是它们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拥有了自立自强的品质。

  其实,有时候阻止我们前进的不是贫穷,而是优越。所以,成就孩子成为强者的往往不是优越的环境,而恰恰是困境和磨难。同样,阻碍孩子发展的通常不是贫穷,而是太多的拥有。

  孩子需要自立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希望孩子做前者,那么就需要让孩子自立。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让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

  先看一下西方国家是怎样教育孩子自立的吧!

  在瑞士,父母同样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重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为的就是不让孩了成为无能之辈,成为社会和国家的负担。比如女孩长到十六七岁,也就是初中毕业刚毕业,她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女佣人,为期一年左右,一般是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学会寻求独立谋生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很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学习。因为瑞士有两个语言区,分别是德语区和法语区,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女孩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当然,也有相当多的孩子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学英语的办法同样是到人家当女佣人,同时学习语言。这些孩子在掌握了3门语言之后,就会到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这样,孩子在社会中需要的自立能力就培养出来了。要知道,在瑞士这个国家有一种观念,人们认为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人,是可耻的人。

  在美国,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培养孩子的开拓精神,使孩子能够成为一个自立的人。美国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特别注意让他们通过实际劳动来亲身体会和认识劳动的价值。比如他们会让孩子亲自动手修理、拆装摩托车,也让孩子到外边参加劳动。在美国,即使是富家子弟,也一定要自谋生路。农民家庭的孩子除了分担家里基本活计,像粉刷房屋、除草以及简单的木工修理以外,还要到外面做杂工,干体力活,如冬天帮人锄雪,夏天替人割草等。

  在德国,家长从来不包办代替孩子自己的事情。从小就教育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德国的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承担家里的一些义务劳动,比如要为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责任感,最终还是培养了孩子的自立能力。

  同是在东方,日本教育子女的方式与中国也不一样。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日本的父母就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他们还特别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比如全家人外出旅行时,每个人都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自己的背包自己背,孩子不论多么小都不例外。孩子在上学以后,就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外面打工挣钱。上大学后,他们一般都会勤工俭学。跟美国一样,有钱人家的孩子也一样,都需要自己挣学费。

  相比之下,我国的许多家庭,特别是富裕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过度地保护与过多地照顾孩子,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据上海的一份针对小学生自立能力的问卷调查,37%的小学低年级孩子不会穿衣服,30%的孩子不会扫地;63%的高年级孩子不会做简单的饭菜,57%的孩子不会钉纽扣。

  其实,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

  发达国家的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大多持“放”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来到人世后,就应该有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立的品格,就应该尊重孩子的行为选择,父母应该顺其自然地给以帮助,而不能越俎代庖地拔苗助长。

  而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多持“管”的态度,认为生养子女的父母管教孩子是自己的天职,养不教父母之过也。以这种思想为指导表现出的家教,就是从小到大事,事无巨细地包办孩子的许多事情,结果,未能让孩子自立起来。

  【培养方法】

  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在全国最大的高教园区之一、某市大学城,有数百名“陪读父母”,他们或者因为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或者担心子女在学校谈恋爱、玩游戏而耽误学业——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陪读父母”的存在至少说明了目前部分大学生的自理和自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不下。另外一点,在这个时候,父母还不给孩子自立的机会而甘愿做“陪读父母”,可见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何等的“沉重”!类似这样的报道很多,令人深思。

  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独立生活。我们也知道孩子不可能孩子一直留在我们身边。可是现在,有太多未成年的孩子缺乏自立能力,因为他们没有尝试社会中的酸甜苦辣,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已经是非常习惯了。

  那么,为人父母者到底应该怎样去爱孩子,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呢?

  要让孩子自立,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要给孩子长大的机会;然后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还应该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激发培养孩子自强的性格。另外,不要给孩子留钱财。

  总之,我们要学会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个适度的“放”,要相信,孩子会在我们的“放”的过程中成长、成人、成才,会在“放”中自立,成就一个好孩子!

  1.帮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首先要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否则,孩子就会在人生路上丧失很多机会。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这名学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特别无助、恐惧,最后,他竟然放弃了出国机会。

  某市少工委曾对1500名中小学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其中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有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堪忧。

  就以上数字,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生活上依赖父母,可以想象,有些孩子可能已经形成了依赖型人格。这样,从小处讲是影响了个人的前途,从大处说则是影响一代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可以设想,一个处处依赖父母、依赖别人,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大的作为呢?

  ?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完善,制约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从而阻碍孩子自立能力的发展。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让孩子依赖父母,让孩子也明白,父母跟不了他们一辈子,他自己一定要学会自立,学会独立生活。我们要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在平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逐渐地学习整理书包等。孩子在独立地料理生活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会发现依靠自己也能解决很多问题。另外,让孩子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孩子尝到独立解决难题的甜头,他的依赖行为势必逐渐地减少。在引导孩子独立地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要把握好“度”,否则,孩子的难题总也解决不了的话,孩子就会有一种挫折感,这样可能会削弱他们的独立行为。

  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陶铸就教育女儿陶斯亮不要依靠“祖荫”安身立命。

  陶斯亮大学一毕业就去看望正在广东从化开会的父亲陶铸。她一见到父亲,就滔滔不绝地说起了电影、戏剧、文学等等。父亲陶铸越听越不高兴,最后脸色阴沉地问:“你怎么不谈谈医学,说说自己的学业呢?毕业后打算做什么?”

  “我毕业总考核的成绩平均都有95分呢!”女儿陶斯亮得意地说。

  “考核成绩并不能代表你的真才实学,当然更不能说明你将来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医生。” 父亲陶铸严厉地说。

  女儿又说:“我不想搞临床,那样太没意思。我想搞病理生理,可是又怕做不出突出的成绩,担心没有发展前途,所以,我打算先试一下,不行就再改行。”

  “哼!”父亲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三心二意、缺乏毅力、怕吃苦、没有恒心的表现,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会一事无成。我看你呀,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女儿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于是哭了起来。她本以为父亲会来哄她,但父亲并没有理她。

  她想到了自己上大学的前夕,父亲曾对她说:“亮亮,我们相依为命,爸爸很爱你,爸爸只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对人民有所作为的人。我相信你不会辜负爸爸对你的期望的。”可是如今,自己大学毕业了,怎么能这样朝三暮四呢?难怪父亲生气了。

  陶斯亮终于忍不住了,她走进父亲的房间:“爸爸,我错了。”

  “嗯,知道错就好。”父亲陶铸说:“亮亮,爸爸苦口婆心劝告你,严格批评你,甚至发脾气,只是希望你能成为一名好医生。你既然立志做个革命者,首先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否则干革命只是一句空话!”说到这里,陶铸点起一支烟,接着说:“亮亮啊,爸爸是靠不住的,最后还是要靠自己。要知道,无论是哪个阶级的后代,都不能靠祖荫安身立命,那样是毫无出息的。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懂得啊!”

  陶斯亮听了父亲的亲切教诲,激动地说:“爸爸,你放心,女儿决不辜负您的期望,一定立志做个有出息的人。”后来,陶斯亮一直从事医学工作,直到1987年。

  2.让孩子明白,一切要靠自己

  有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拿破仑有一次外出打猎,他刚走到一条河边,就听到一个落水者在大声呼救。拿破仑见他在水中使劲扑腾,但就是不往岸边来,于是,他马上举起**瞄准落水者说:“喂,你要是再呼救,而不向岸边爬的话,我就开枪打死你。”那人听了,吓得竟然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用力向岸边游来。经过多次挣扎,那个落水者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爬到了岸上。

  一上岸,他便气愤地责问拿破仑:“为什么你见死不救,还说要开枪打死我?” 拿破仑从容答道:“要是我不吓唬你,你自己还不照样在水中淹死。现在你至少懂得一个道理:一切要靠自己。”

  “一切靠自己”是一句简单的话,但同时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而我们做父母的却没能让孩子明白。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这样的场景:每当刮风下雨,学校门口就排起了长蛇阵,家长们个个向校园里张望,手里拿着雨具、衣服。这真应了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动物界有这样一个场景:善于奔跑的非洲猎豹在捕住猎物后,不是立刻将其咬死,而是有意识地将它放生,然后驱赶小豹追赶逃命的猎物。如果小豹追了一会儿便停下来,母豹会毫不留情地撕咬小豹,直到小豹再去追猎物为止。

  不难看出母豹的良苦用心,这样对待小豹,完全是为了小豹着想,让小豹明白,要生存只能靠自己,要学会捕食,这样便能学会生存。这给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提了一个醒,应该让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学会自立。

  3.给孩子长大的机会

  作为父母,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要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大胆地放开手,给孩子长大的机会,让他自己长大,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正如中国现代新闻记者、政论家邹韬奋所说,“凡是儿童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己去干,看护或教师至多在旁指导或看着,决不越俎代庖,这是要从小就养成他们的自立的精神。”

  如果我们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所以就必须为孩子做这、做那,那么孩子可能就因此没有“长大”的机会了。

  有一位母亲为她的儿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专家寻求解决的办法。于是,这位母亲和心理问题专家的对话开始了。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穿衣服系扣子的时候,把扣子系错位了,从此之后,你是不是就没有再给他买过带扣子的衣服了?”那位母亲很惊讶,然后她点了点头。

  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切菜的时候,切破了手指,从此之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进厨房了?”那位母亲更惊讶了,连忙说是。

  专家接着问:“孩子第一次洗自己的衣服的时候,整整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还没有把衣服洗干净,然后你就嫌他笨手笨脚了,对吗?”这时,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还是说了一句“是”。

  “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你又尽全力动用了自己的权力和关系,为他找到了一个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的职位,是这样的吗?” 专家又问道。

  这位母亲更惊愕了,她终于忍不住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这些您是怎么知道的呀?”

  “从那个系错的扣子知道的。” 专家回答说。

  这位母亲问:“那以后我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在他没有钱时,你给他送钱去;在他要结婚的时候,你给他准备好房子;当他生病的时候,你带他去医院。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关于其他的,我也就无能为力了。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从一开始,你就没有给孩子一次让他长大的机会,现在已经来不及了。” 专家最后说。

  这位母亲和专家的谈话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其实,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这是我们做的父母辛辛苦苦亲手为孩子挖掘的,因为我们过分庇护孩子。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也就丧失了自立能力。

  发达国家的孩子从小就不依靠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下雪天还穿着少许的衣服在雪地里爬,大人们却一点也不心疼,天长日久孩子的自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会了如何在社会中生存。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让我们放开手,给孩子一个长大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在天空中翱翔,在风浪中成长,学会走好前进中的每一步。

  4.多鼓励孩子

  要让孩子变得自立,就要求我们记得时刻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要勇往直前,不卑不亢。当然,也需要我们对孩子有耐心,让他做一些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多接触一些社会活动。

  另外,孩子在自立方面取得了进步,我们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信心,这样孩子才能继续一如既往地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形成孩子自立与父母鼓励的良性循环,进而让孩子实现真正自立。

  5.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要让孩子吃点苦、遭点磨难,这是为了磨砺他的意志,陶冶他的情操,丰富他的阅历,当然,更有利于培养他的自立能力。吃苦教育也是锤炼孩子的独立人格。

  杰奎琳的第一任丈夫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第二任丈夫是世界船王奥纳西斯。

  尽管杰奎琳扬名天下、家财万贯,但她仍不能容忍儿子约翰日后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她决定要把儿子打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为此,在约翰11岁的时候,杰奎琳就把他送到了英国一个岛屿上的“勇敢者营地”去接受训练。在那里,约翰学会了爬山,还学会了驾驶独木舟和帆船,这些都锻炼他刚毅果断的独立人格。

  在约翰13岁时,杰奎琳又送他到美国东北部缅因州的一个孤岛上去学习独立生活的技能。这种技能训练非常艰苦,在20天的训练中,不给食物只给一加仑水、两盒火柴和一本在野外如何谋生的书。训练过后,约翰的自立能力又提高了很大一截。两年后,当约翰15岁时,杰奎琳再送他到非洲肯尼亚的荒野里自求生存。

  当约翰中学放暑假时,杰奎琳还把儿子送去参加“国家户外学校”为期70天的训练。随后,她又送约翰参加和平队赴危地马拉从事地震救灾工作,以此来更进一步强化约翰的独当一面的才能。

  应该说,约翰自幼就是一个羞怯、自卑、依附性强、优柔寡断的孩子,但正是在他母亲杰奎琳的锤炼独立人格的家教观念下,他成长为一位理智节制、积极向上、自信潇洒而又圆通练达的青年。

  在布朗大学毕业后,约翰先在印度工作了一段时间。3年后,他入读纽约大学法律系。后来,约翰顺利成为曼哈顿一名检察官,在打赢6场官司之后毅然辞职。1995年9月,约翰成功创办《乔治》杂志,任董事长。

  可能我们没有杰奎琳那么富有,但我们却异常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几乎可以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但孩子却不答应我们的要求。孩子在学习上不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愿意自立。我们也可能没有让孩子接受独立生活技能训练的想法,但即使有的话,想想孩子会同意吗?

  我们对孩子的这种妥协,带给孩子的将是什么?是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成为一个好吃懒做、依赖性强的孩子。

  看看杰奎琳的教子之道,想想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否也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呢?

  其实,强者都是磨练出来的,也就是吃苦教育。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也与“吃苦教育”分不开。4岁的时候,邓亚萍每天要捡上万个球。年龄再稍大一点,她的家人对她就更为严格。她的父亲邓大松在球台上画上一个点,规定邓亚萍的每个球都要落在这点上……这简直就是折磨。但是,邓亚萍挺过来了,历尽艰辛后终于成为世界冠军。

  如果当初没有邓大松近似残酷的训练,会有今天的邓亚萍吗?如果当初邓大松怜爱女儿,那世界乒坛还会出现这样一位奇才吗?天下父母谁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只有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才是爱吗?不是的。只有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孩子才能学会独立,才能让他们学会生存,才能“自立”于社会。

  6.激励培养孩子自强的性格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之一,它激励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拼搏奋斗,改革进取。

  当今社会是开放竞争的社会,我们的孩子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因此,要让孩子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时代变革,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孩子在激烈竞争中摔打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要轻易放弃。

  洪占辉,一个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母亲离家出走的困难日子里,他用强烈的责任感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一边照顾生病的父亲,一边抚养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弃婴”妹妹。从读高中起,洪占辉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整整十几年。在被评选为“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他说:“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劣势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洪占辉很有骨气,是新时代自强不息的典范。

  法国的罗曼·罗兰说:“凡是天性刚强的人,必定有自强不息的力量。” 要让孩子明白,只有在波折与浮沉之中,人生才能得到历练,才能走向成熟。

  另外,我们要清楚一点,自强是让孩子在艰难困苦面前不气馁,不失望,而不是让孩子变得事事要强,时时要强。

  7.不要给孩子留钱财

  瑞典伟大的化学家诺贝尔说:“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但是当今有不少父母,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不是想方设法教育子女发奋读书,努力工作,而是千方百计为下一代积累钱财,留足了物质,贫乏了精神。其实,早在我国汉朝时,有识之士就已认识到:给子女留钱财,如果子女有德有能,适足损其善;要是子女无德无能,则会增其恶。总之,给子女留钱财,有弊无利。

  要教育孩子自立,不给孩子留钱财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古今中外名家名人教子各有其术,而不留钱财给后代是大多数人的共同点,因为他们知道,不给孩子留钱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民族英雄林则徐,不给子女留钱财,却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把全部财产捐给自己在国内办的集美学校,先生对子女回国安家作了如下规定:每人每月发给25元生活费。

  革命先辈张闻天把组织归还的冻结存款和补发的工资4万余元让妻子刘英全部交给党组织,他在病床上还再三嘱咐:千万不要留给孩子。罗荣桓元帅临终前嘱咐他的老伴林月琴:“我死之后,分给我的房子,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房子里去,不要特殊。”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身后留给子女的只有87元钱。

  国内的商界精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一位亿万富翁曾在媒体上公开声明:“我要办世界一流的企业,最后把企业交给国家和社会,决不留给自己的孩子。我不是做秀,是发自肺腑。”某知名企业“当家人”与妻子商量后认为不能留给子女太多财富,否则会“坏了他们”,一家人分别在法律文书上签了字,同意捐献出这位“当家人”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还有一位富商妈妈与自己的5个孩子签订了《不继承财产协议》。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原先打算给自己的孩子留下1亿美元,后来他修改遗嘱,改为每人留下1000万美元。

  其实,让孩子拥有一种天生的金钱优越感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纵有钱财万贯也不要让孩子活在我们的羽翼下。要让孩子明白:金钱的获得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钱也是会用完的;有价值的财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积累;积累财富的过程或许比财富本身更有价值。

  要把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这是给孩子的最大的财富,是人世间最好最完美的财富。一旦孩子拥有了这一份珍贵财富,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事业就后继有人,而且将来可以放心地把庞大的财产托付给孩子,家族的荣耀和企业的辉煌也可以继续下去。

  因此,奉劝天下为父母者,给孩子留才不留财,要教育自己的后代从小就要自立自强,回报社会。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