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圆满做人的品德

A+ A-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活动;做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做人,是人们对待生活和事业等一切外在表现的来源。做人的关键就在于品德上的高贵,品德的高贵才会造就事业的高贵。因为,一个人播种什么,他就会收获什么。教孩子学会做人,是父母给孩子上的第一课,对孩子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孩子未来人生的成功源自做人的成功。

孝敬父母:孩子高尚品德的根本所在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中国)《孝经》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意大利)亚米契斯

  佑嘉上小学5年级,这天下午她放学回到家,发现家里空无一人,爸爸在出差,而妈妈也没有像往常那样在厨房里忙碌。忽然,她在茶几上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佑嘉,妈妈在社区医院输液,今天你自己出去买点吃的,钱就在茶几上。”

  佑嘉看见妈妈生病了有些紧张,但她很快平静下来,看看钱,又看看时间,接着挽起了袖子,决定给妈妈做一顿饭……

  晚上6点,佑嘉推开了病房的门,妈妈惊讶地看着她,问道:“你怎么来了?吃了吗?”

  佑嘉笑笑没说话,只是把手里的保温桶打开,拿出一样又一样的菜来,妈妈更惊讶了,眼睛瞪得大大的。这时,佑嘉说:“妈妈,我要和你一起吃。”

  妈妈不敢相信地问:“这些……都是你做的?”

  佑嘉点点头:“是。我是看以前妈妈在姥姥和奶奶生病的时候都这么做,所以我也一定要学会做饭,学会照顾您!”

  妈妈感动得眼睛都有些湿润了,连连夸赞女儿长大懂事了。那顿饭,母女俩吃得特别香甜……

  佑嘉是个孝顺的好孩子,而从她的话里我们又能看出母亲对她的影响。孝敬是我国的传统美德,需要每一个人像佑嘉母女这样来代代相传。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本分,是各种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正如儒家经典《孝经》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品德的根本,教育也应该从“教孝”开始。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连孝敬父母都无法做到,那他又怎么能为他人献爱心,又如何爱国,为祖国做贡献呢?

  儒家经典《论语·学而篇》说:“事父母,能竭其力。”意思是说侍奉父母要尽心竭力。孝敬不是口上随便说说就完了,而是要用心去做,切实地反映在行动之中。父母要通过指导与培养,让孩子懂得孝敬,学会孝敬。这样,孩子才会为自己的未来建立一个良好的做人的根基。那么,父母又该如何让孩子学会孝敬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建立“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倍受宠爱,但这很有可能会让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那样根本就谈不上孝敬父母了。因此,父母需要在家中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

  长幼有序,则要求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在家中的长幼次序,明白长辈与小辈间的关系,不能任由孩子随便颠倒主次,没大没小。父母只有在家中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才能让孩子明白孝敬长辈的意义。

  父母在家中起到管理和指导的作用,孩子要在父母的帮助、指导和教育下进步与成长。这种帮助、指导和教育,首先就是让孩子明白“长幼有序”。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要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的一切。其实,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遇到问题共同商量解决。

建议二:要让孩子了解父母持家的辛苦

  今天的孩子大都生长在温室中,父母为他准备好了一切,他从小就衣食无忧,只知道需要什么东西时跟父母说,父母一定会给买来,但他却对父母持家的辛苦完全不了解,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么来的,不知道父母为了他和家庭的生活付出了多少辛劳。

  而大部分父母也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养家糊口是父母该考虑的事情,与孩子完全没有关系,这样的父母自然也不会让孩子知道家里的基本情况。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理解为,持家是父母理所当然要做的事情,他依赖是应该的。

  孩子不了解父母的辛苦,自然也想不到要体谅父母。因此,父母要适当地让孩子简单了解家里的基本情况,让他明白父母持家的不易。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让他亲身体验辛苦,以此让孩子学会珍惜生活,学会理解父母心疼父母,让孩子从心底感激和敬重父母。

建议三: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不少孩子在家里只动口而不动手,比如让父母给倒水,让父母帮忙做作业,早上让父母给穿衣服、叠被子,书包也要父母给整理。当一个孩子本已具备自主完成一些事情的能力的时候,父母却还要替他完成,这就是“宠爱”,那么孩子不珍惜父母对他的爱便也是理所当然的了。他只是会认为,这是父母自愿做的,他又可以省事,那就无所谓。这样的孩子,在父母的宠爱下错过行孝的机会,孝心又从何而来?

  张元上小学6年级了,但在爸爸妈妈眼里,他依然没有长大。早起起床穿衣是妈妈帮忙,书包的整理是爸爸代劳。至于叠被子、洗袜子,他更是从来没沾过手。

  这一天,爸爸还没下班,妈妈生病请假在家。张元放学回家,一看妈妈没给他沏好果珍,于是埋怨起来:“妈妈,你怎么不给我沏果珍?”

  妈妈病在床上说:“今天妈妈不舒服,你自己倒点水喝吧。”

  张元赌气,没理妈妈。过了一会儿,妈妈说:“你帮我倒杯水吧,我口干。”

  哪知道张元竟然说:“你连果珍都不给我沏,我为什么要给你倒水?再说我又没倒过水。”

  妈妈听了,愣了好久,心想: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对父母说话呢?

  是啊,为什么呢?这不正是张元的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导致的吗?孩子在父母过度的宠爱下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不但对父母不闻不问,反而会因为一件小事没帮他做好就埋怨父母。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尽快独立,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干,能自己做的事情绝对不去麻烦别人。同时,父母还要尽量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能帮助父母做的事情尽量干。让孩子学会独立,体味生活的不易,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孩子才会尊重他人,孝敬父母。

建议四: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孝敬品德

   孩子对父母的孝敬不一定表现在很大的方面,比如,孩子答应将来给父母买好房,让父母开好车,吃山珍海味,等等。其实,现在听从父母的教导,参与家务劳动,等等,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从小事入手,逐渐培养孩子孝敬的习惯:父母下班回家,可以要求孩子给予问候;吃饭的时候,要孩子帮父母盛饭;父母感觉劳累的时候,让孩子表现出关心;父母生病的时候,孩子应主动看护照顾,等等。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让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的观念,指导和鼓励孩子逐渐养成孝敬的习惯。

建议五:让孩子体味孝敬父母时的幸福感

   孩子对父母的孝敬应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被当成一种强迫性的任务去完成。父母要明白,只有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才能培养出孝敬的孩子,威逼利诱或者干脆棍棒拳脚是出不来有孝敬之心的孩子的。

   因此,在孩子表现出孝顺的时候,父母要适时地给予鼓励或表扬,要表现出欣慰和满足,让孩子知道,孝敬这一举动是让人感到快乐与幸福的行为,是值得去做的正确行为,让孩子愉悦自觉地将孝敬逐渐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建议六: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俗话说:“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做出孝敬父母的好榜样,父母的这种态度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晓墨的奶奶被爸爸接到了家里来住,爸爸说要让老人家颐养天年。

  周末的时候,家里做了一锅红烧肉,7岁的晓墨馋得流口水。可到了开饭的时候,他却看见妈妈先盛出一大碗来,端进了里屋,他很好奇,问爸爸:“妈妈把碗端进去干什么?”

  爸爸笑笑:“因为奶奶在里面啊,奶奶行动不是不方便吗?而且,吃饭也要先让奶奶先吃的,因为她是长辈。”

  晓墨没说话,歪了脑袋看着灶上还冒着热气的锅。

  妈妈出来后,刚给晓墨盛上饭,却看孩子把碗又推了过来,她有些奇怪,晓墨却说:“爸爸说要长辈先吃,所以爸爸和妈妈应该先吃,我后吃。”

  妈妈眨了眨眼睛,欣慰地笑了:“晓墨懂事了啊!”

  晓墨父母的行为无形中影响到了孩子,让孩子很快增长了自己的孝心。因此,父母要首先从自身做起,让孩子有学习的榜样。父母要尽量帮着老人做家务,陪老人聊天,给老人奉茶端水,这些行为举动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势必也会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品德。

金玉良言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一个人只有讲究德行才能受人尊敬,而要修身立德,首先就要行孝。父母要教会孩子感知父母的恩德,学会孝敬,他才会时刻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与做事。因此,孝敬心又是打开孩子心灵智慧的金钥匙。

尊敬老师:孩子尊师重教才会受益良多

  

  疾学在于尊师。

                           ——(中国)《吕氏春秋·劝学》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中国)葛洪

   

  上小学4年级的高云是班长。有一天,老师召集了各班的班干部,坐车到另一所学校去做小干部的交流活动。小学全校的学生干部有近200名,但是车却只有3辆,于是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上车争坐。几名带队老师最后上车后,发现车上早已坐满了。高云所坐的车上,跟车的是一位身体状况不太好的老教师,但车上所有的学生干部却没有一个人站起来给老师让座,当然也包括高云。

  后来,高云回家后跟妈妈说:“今天坐车挤死了,我晕车还得坐后面。”妈妈说:“你可以跟老师说帮你调座位啊?”高云摆摆手:“她自己都没座。”妈妈听后沉默了一阵,接着问高云:“那你们有人给老师让座吗?”

  高云一听愣住了,她小声地说:“没有。”妈妈摇了摇头:“你有座还嫌座位在后面不好,老师站着居然没人给她让座!高云,你是班干部,在老师心目中应该是好孩子。但你今天对老师的表现,可不是很好啊!”

  高云听后很是后悔,觉得妈妈教训得对,并决定以后要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

  “尊敬老师”是许多孩子都会喊的口号,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也有许多类似高云这样的孩子并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所以,这就需要父母及时提醒孩子,让他勿忘尊师。

  2000多年前,我国的教育经典《礼记·学记》中就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思是说,教师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之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在古人看来,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因为教师受到尊敬,意味着教育受到重视,教育受到重视则意味着人们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而在今天,尊师重教更应该引起所有人的重视。“为学莫重于尊师”,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老师的工作繁重而复杂,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教育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传授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人们对老师这个职业有一个极为形象的比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这个职业是崇高而艰辛的。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应该时刻牢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这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德。

培养建议

建议一:告诉孩子,尊师不只表现在口头上

   “尊敬师长”是写进“学生守则”中的要求,所以孩子都会很熟悉这一礼节。但也有许多孩子只是将这种“尊敬”挂在了嘴上。“守则”人人会背,但并不一定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尊师不能只表现在口头上,应该做到言行一致。

   蒋彦上小学1年级了,在他入学前,爸爸妈妈一直都提醒他:一定要尊敬老师。一天放学,爸爸在校门口等蒋彦,却看见蒋彦不但抢了老师的路,而且还一边跑一边和老师说话。

   回家路上,爸爸对蒋彦说:“尊敬老师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啊!而且也不只是你见面就说‘老师好’、道别就说‘老师再见’这么简单。上课时认真听讲,下课后等老师先走出教室,与老师说话要恭敬,懂得为老师让路,作业认真、按时、独立地完成等等行为,也都是尊敬老师的表现。你看,你刚才和老师抢路,还边跑边跟老师再见,这不就是不尊敬老师的表现吗?”

   蒋彦一听,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爸爸接着说道:“尊敬老师,不止口头上说,也要落实到行动上啊!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德,你可要牢记!”蒋彦认真地点了点头。

   其实,孩子大多会像蒋彦这样,嘴上说着尊敬,很简单地认为向老师问个好,见面打个招呼就算是尊敬老师了。但也正如蒋彦的爸爸所说,尊敬老师,应该言谈与举止都要做到才行。所以,父母要多多提醒孩子,让他不仅口头上要尊敬老师,更要将这种尊敬落到实处。

建议二:告诫孩子,尊敬老师要发自内心

  有的人表面上看是尊敬老师的,他也会将“老师好”挂在嘴边。但那只限于老师在他面前的情况,一旦老师没在眼前,他就不再尊敬老师,甚至诋毁、辱骂老师。父母要告诫孩子,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如果孩子有了这样的行为,父母一定要坚决制止。

  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到了哪里,只要谈论起老师来,就要有毕恭毕敬的态度,就要想到老师应该是一个人心目中值得敬重尊崇的人之一。父母要提醒孩子注意,不能对老师心存不敬,更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父母要用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孩子,让他学会发自内心地去尊敬老师。而且,只有尊师才能更好地学习,不尊师就意味着对知识的不重视,这种做法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自己未来的不负责任。

建议三:教育孩子“尊师也要持之以恒”

   尊敬老师应当是一件要持续一生的事情。古人说:“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师,三者而已……君之于臣,父之于子,力有所不及处,敕师之教尔,故师之德配君父。”古人这句话就是讲老师的恩德比之于父亲,值得尊敬一生。而且,更有这样的一句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由此可见,尊敬老师,是要持之以恒的。

   《礼记·学记》中也曾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意思是说,在所有做学问的道理中,尊敬老师可谓难事。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让他不论什么时候,尊敬所有教育过他的老师。

建议四:让孩子对老师不能“凭‘貌’而尊”

  《吕氏春秋·劝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这是在告诫人们,尊敬老师不要在意老师的身份财富,不能因为老师出身贫贱就不去尊敬他。这一点,父母也要及时提醒孩子,让他引起注意。

  上小学3年级的柳彤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叹气道:“唉,明天又有音乐课,我不想上。新来的音乐老师长得不好看,而且穿得土里土气的。”爸爸听到这里,放下碗筷严肃地说:“你就因为这个而不想上课吗?也因为这个而不尊敬你的老师吗?对老师怎么能以貌取人呢?”

  柳彤听后噘了噘嘴,妈妈问她:“老师教得好吗?”她想了想,不情愿地点了点头,妈妈笑笑说:“老师既然教得好,那就是个好老师啊!好老师不是应该值得我们去尊敬吗?而且只有抱着尊敬的态度去听老师讲课,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啊!”

  孩子总是免不了有一些小小的偏见,就如柳彤这样,要么是老师长得不好看,要么是其他什么无关紧要的原因。孩子从老师的外在表现,来判断自己是否应该去尊敬老师,对此,父母也要注意进行教育劝阻。因为孩子若是养成“以貌取人”的坏习惯,那么将来他就不只是不尊敬老师,他还有可能会不尊敬父母,不尊敬同事、领导,从而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金玉良言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美德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毕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并接受他的教育。所以,只有具有尊师美德的孩子,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老师,才能专心于学习,才能更多地汲取知识,这将会使他在成长道路上获益良多。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将尊师美德一直保持下去。

友爱同学:孩子行好悌道才会走得更顺利

  

  实际上,人们的联合是不可思议的,是一条神奇的“友爱”纽带把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

                               ——(英国)卡莱尔

  智慧、友爱,这是照明我们的黑夜的光亮。

                             ——(法国)罗曼·罗兰

  学校组织同学们周末到游乐园秋游,上小学3年级的郭洋十分开心。

  到了游乐园,大家又是坐船,又是坐过山车,还一起野餐,所有同学都玩得不亦乐乎。而在这个过程中,郭洋的表现非常让人称赞:大家坐船的时候,高个子的他会站在船边上,先扶着矮个的同学上去,并提醒大家注意脚下,然后他自己才上去;坐过山车的时候,他也表现得非常谦让,让大家先去,自己则往后排队;玩耍的时候,有一位同学不小心划破了手,他又从自己的书包里拿出创可贴……

  其实,郭洋这样对同学友爱的事情并不只表现在这一天,在平常上学的日子里,他也是如此,老师和同学都夸郭洋是位好同学。

  而郭洋之所以有这样为大家所称赞的好品德,与父母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父母从郭洋小时候起,就教他要友爱朋友、同学,友爱周围的人。在父母这样的教育下,郭洋形成了友爱他人的习惯,这使得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有一大堆的朋友。

  可见,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对他加强“友爱”品德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将会大有好处。所以,父母也要重视起这一品德,让孩子在友爱中走得更远。

  友爱,就是人与人之间非常友善,可以亲切互助。友爱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亲切情感。在孩子上学的阶段,他的同学就是需要他表现友爱的对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这样一类孩子:他总是爱与同学发生摩擦,不是与同学闹意见,就是对同学不友好。有时候,他还习惯于让一切事情都顺从他的意思,由此而与同学产生矛盾。仔细观察一下,这样的孩子大多没有什么朋友。他对同学不友爱,自然也换不来同学与他的友情。

  所以,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提醒孩子,让他善待周围的同学、朋友。要让他明白,只有多与人为善,才能有更多的朋友,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自己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顺利。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首先要尊重同学

   友爱的表达也是需要条件的,友爱的前提必须是对同学的尊重。父母要提醒孩子,表达友爱不能有如施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同学,是不可能让人感觉得到友爱的;表达友爱也不能像命令,毕竟谁也不想被强迫,那样的态度也会使人感觉不舒服。

   只有用尊重的眼光去看待同学,不轻看任何人,这样的友爱表达才能为人所接受。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摆正态度,只有先尊重同学,他才能表达出最为真诚的友爱。

建议二:多向同学伸出援手

  友爱还表现在帮助同学上。父母应该让孩子多向同学伸出援助之手,这不仅是在帮助同学解决难题,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毕竟谁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互相帮助就是友爱的一种最好的表现。

  小学5年级上学期的期中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于瑞发现坐在他前面的同学有些不安,看上去很着急的样子。由于这次考试座位顺序被打乱,所以于瑞并不认识他,但于瑞还是关切地问:“你怎么了?”那同学皱着眉头回答:“我忘记带橡皮了,一会儿考试可怎么办啊!”

  于瑞想了想,从铅笔盒中拿出了自己的橡皮和一把小刀,并迅速地用小刀将橡皮切成两半,把其中一半递了过去,说:“这半给你用。”那位同学惊讶地看了看了于瑞,接过橡皮后连声道谢。考试完了,那位同学又一次对于瑞千恩万谢。

  回家后,于瑞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连连夸他做得好。而经过这件事情,原来不相识的两个人也成为了好朋友。

  帮助同学可以算是表达友爱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在他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就会如于瑞这样,既培养了好品德,同时还多了一位好朋友。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拥有一颗爱心,通过多帮助同学来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朋友,培养自己的优良品德。

  另外,父母也要提醒孩子注意一点,帮助同学也要分清情况,不能盲目地去帮助。要确定同学是否确实遇到了困难,否则就有可能会弄巧成拙。

建议三:告诫孩子不能“伤害”同学

   有的孩子总是喜欢对同学的穿着、体态等“评头论足”,有时候还说一些讥讽的话;而有的孩子在看到别的同学遭遇不幸、学习成绩下滑或者偶尔的失利的时候,不但没有鼓励,反而讲一些很伤人的话;更有的孩子,看见同学的生理缺陷,甚至还会嘲笑不已……孩子的这种种表现,都有可能会伤害到其他同学,当然就谈不上友爱同学了。

   上小学3年级的贾霖一天放学回家对妈妈说:“今天我们班上转来一个残疾人,他走路的样子可逗了。”他边说边一拐一拐地学人走路。

   妈妈却并没有笑,只是很严肃地看着他说:“你怎么可以嘲笑同学呢?他的身体已经因为残疾而经受了痛苦,你还要给他的心灵也造成伤害吗?记得你刚入学我就和你说过,要友爱同学。你看你现在,不但不爱护同学,反而嘲笑起别人来,你觉得你这样做对吗?”

   妈妈的话一下子点醒了贾霖,他顿时感觉惭愧不已,连忙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嘲笑同学了。嗯……我以后还会在他需要的时候好好帮助他。”

   孩子有时候会对残疾人或者某些人的口音产生好奇,他甚至还会像贾霖这样,觉得十分可笑。但父母要及时制止他的这种行为,因为这会伤害到同学的心灵。所以,要让孩子做到友爱同学,父母应该让他爱护同学。

建议四:提醒孩子,友爱不是讲“哥们儿义气”

  表达友爱、帮助别人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最重要的一点,这种友爱不能违反纪律和规则,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朋友负责。

  一天,爸爸接到学校老师打来的电话,老师反映说,他9岁的儿子考试的时候帮人作弊。等到儿子放学回到家,爸爸问他:“为什么要帮助别人作弊?”儿子却说:“我是在帮助同学呀!他跟我关系可好了,你不是让我一定要友爱同学吗?”

  爸爸摇了摇头:“帮忙也要看是帮什么,即便是友爱也应该有一个原则啊!你帮他作弊,他能学到知识吗?你自己不也一样被老师批评?作弊就是错误的行为,你要真是他的好朋友就应该劝阻他,并帮助他好好学习才对啊!你现在的行为就只是讲哥们儿义气,并不是友爱。”

  儿子听后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他才说:“爸爸,我知道错了!我以后一定要努力做到真正友爱同学。”

  友谊本应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挚的情感,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而孩子与同学的友爱,应该是学习上、生活中的互相帮助,绝不是像故事中的孩子那样帮同学作弊。

  友爱需要的是讲原则的“义气”,这个义气是要建立在维护集体利益基础上的。而所谓的“哥们儿义气”,却多是以不分是非的私利为目的,更有甚者连社会的准则、国家的法律都敢去触犯。这样的朋友并不是真正的朋友,这样的义气也不是真正的友爱,到头来只能是害人害己。

金玉良言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得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他的意思是说,孩子与同伴间的友爱关系,将会促进他发展诸如合作、协商等各种社会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孩子友爱同学的良好品德,对于他在未来社会中能否立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诚实有加:奠定孩子一生发展的根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中国)孟子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苏联)高尔基

   

  列宁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创始人。他从小性格开朗,活泼好动。

  8岁那年,列宁随小朋友们到姑妈家去玩儿,在玩闹过程中,列宁不小心把一个花瓶打碎了。姑妈发现后,问孩子们:“是谁把花瓶打碎了?”小朋友们都说:“不是我。”但当问到列宁的时候,他也小声回答:“不是我。”

  这时,在一旁的妈妈猜出花瓶极有可能是列宁打碎的,但是,她并没有当场揭穿儿子,而是希望通过其他方法让列宁认识到错误。

  回到家的几天里,列宁明显不如以前快乐了。为了帮儿子树立诚实意识,妈妈坚持每天晚上给列宁讲一些关于诚实的小故事。突然有一天晚上,正当妈妈给列宁讲故事时,列宁“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妈妈,姑妈家的花瓶是我打碎的,而我害怕姑妈的责备,所以当时没有承认。”妈妈微笑着说:“承认错误就是好孩子,你给姑妈写封信,向她承认错误并道歉,她一定会原谅你的。”

  列宁照妈妈的建议做了,不久就收到了姑妈的信,姑妈不仅原谅了他,并且表扬他是个诚实的孩子。从此,列宁又找回了往常的快乐,他悄悄地对妈妈说:“做一个诚实的人真轻松,不用每天受到良心的谴责。”妈妈会心地笑了,并鼓励他以后也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当发现列宁对姑妈撒谎,不愿承认打碎花瓶的事实时,妈妈没有当众拆穿他的撒谎行为,而是通过讲诚实故事的方式,让儿子认识到诚实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最终,她鼓励儿子勇敢地向姑妈道歉,求得姑妈的原谅。

  孩子犯错误、撒谎是难免的,关键在于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去引导,避免孩子再次发生同样的错误。要培养孩子的诚实品德,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诚实环境,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和责任意识教育,让孩子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

  翻开那些沦为罪犯的孩子的档案,不难发现假、恶、丑的家庭教育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而正是这种背离诚实的教育泯灭了他们对人世间真善美的最后一点希望。所以,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诚实品德,让诚实奠定孩子一生发展的根基。

培养建议

建议一:为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学习榜样,甚至可以说父母言行的点点滴滴都将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品格中得以延续。所以,父母一样要谨慎言行,为孩子做诚实的好榜样。

  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为了应付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会编造谎言哄骗孩子;孩子因为诚实吃了一点亏,父母甚至会埋怨。其实,父母为了种种理由选择谎言和欺骗的时候,就已经将一枚恶果种在了孩子的心田。久而久之,这些行为会让孩子逐渐偏离正确的人生之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第一污染源,要教育孩子诚实,父母要做出诚实的表率,每一件小事情,每一个行为举止,都要特别注意。

建议二:用讲故事的方法树立孩子的诚实意识

  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撒谎骗人是可耻的行为,而诚实的人才是值得大家信赖的。父母可以采用讲关于诚实的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诚实对一个人的重要,撒谎骗人的恶果。

  5岁的女儿曾经听妈妈讲过一个小孩因为撒谎长出了长鼻子的故事。一天,女儿在幼儿园里又听到了这个故事,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以后不会撒谎的,撒谎会长出长长的鼻子,你也不要撒谎啊!”

  妈妈听了,对女儿说:“孩子,在童话故事里,撒谎的人会长出长鼻子,而现实生活中,人说谎是不会长出长鼻子的,但却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女儿问:“妈妈,那我是不是就可以说谎了?”妈妈回答:“当然不是,一个人应该要诚实,说实话,而说谎的孩子,小伙伴们儿会都远离他。”

  女儿若有所思,说:“哦,那比长出长鼻子还可怕,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妈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女儿明白:撒谎的孩子会失去朋友,从而鼓励她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但父母要注意故事的内容,6岁以下的孩子没有明确的真实和想象的概念,为了让孩子明白诚实,父母可以编一些童话故事;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对诚实有了自己的理解后,父母最好讲一些名人小故事、真实案例给孩子听。

建议三:对孩子的诚实行为要及时鼓励

   父母要尊重孩子,及时肯定孩子的诚实言行。当孩子做错事情敢于承认时,父母不应再责备孩子,应该给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的诚实行为作出肯定。

  儿子今年上小学2年级,一天,他做完作业后,妈妈问她:“作业做完后检查了吗?”江宁回答:“没有。”说完,他把作业本递到妈妈手里:“妈妈帮我检查。”妈妈一脸无奈的表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嘛!”儿子撒娇道:“不嘛!我就要妈妈帮我检查。”

  无奈之下,妈妈把作业本拿过来,检查后,告诉儿子:“里面有3处错误,你好好检查,妈妈现在要出去一下,希望回来后你能自己找出错误,找到后有奖励哦!”说完,就出了门。

  半小时候后,妈妈回来了,儿子兴奋地跑到门口:“妈妈,我找到了,3处我都找出来了。”妈妈一脸欣慰:“这么乖,来,让妈妈看看。”儿子接着说:“姥姥帮我检查出来的。”

  欣慰的表情顿时从妈妈脸上消失了,妈妈刚要批评他,但沉默了一下,仍然微笑着说:“哦,原来不是你自己找出来的,那么成功检查作业的奖励就没有了。”儿子听了很沮丧。妈妈接着说:“妈妈觉得你的诚实行为还是值得肯定的,来,因为你的诚实,妈妈奖励你一个吻。如果下次能自己独立检查作业我就更高兴了。”说完,在儿子的脸上轻轻地吻了一下。

  当妈妈发现儿子不是独立检查作业时,起初很失望,但是她压住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发现了儿子诚实的一面,及时对他诚实的行为作出肯定和表扬。

  其实,有时孩子欺骗父母是因为他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所以他会编造一些谎言来赢得父母的赏识。但当忍受过内心的折磨,孩子主动向父母承认错误时,父母要及时肯定孩子的诚实行为,让他感到父母因为他的诚实而欣慰。

建议四:正确对待孩子的撒谎行为

  父母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对于无关紧要的撒谎行为就放任他,因为这样有可能强化他不诚实的行为,从而形成不良的品格伴随孩子一生。如果父母对孩子偶尔的撒谎言行不够重视,甚至还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应变能力强,那么,这一个小小撒谎行为,却恰恰有可能成为孩子的品德向不良方向发展的一个信号。

  有位母亲经常警告孩子:“如果再撒谎,我就用针把你的嘴给缝上。”试问,当孩子再次撒谎,这位母亲真的会把孩子的嘴给缝上吗?显然,她对孩子说的话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同时也没有什么教育意义可言。而父母一味的体罚和责骂可能会使孩子本能地再次撒谎进行自我保护,借以逃避惩罚。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撒谎的习惯,不能自已。

  针对孩子言行不一致的行为,父母一定要严肃对待,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向孩子讲明道理,多一些信任与沟通,让孩子有个承认错误的机会,使他逐渐养成诚实的美德。

金玉良言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最根本的品德之一,更是影响人生发展的根基。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诚实的品德,就会赢得他人的信赖和尊重,相当于得到一张“行走江湖”的通行证。所以,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少计较一些个人眼前利益的得失,让孩子学会诚实。

信守诺言:教孩子“凡出言,信为先”

  言必信,行必果。

  ——(中国)孔子

  守信是诚实的人的王冠,在守信者的王国里,人人都愿意为这顶王冠效力。

   ——(德国)海涅

  1998年11月9日,美国犹他州士尔市的一位小学校长——42岁的路克,在雪地里爬行1.6公里,历时3小时去上班,受到过路人和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原来,这学期初,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路克公开说:如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我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

  全校师生使劲地读书,连校办幼儿园大一点的孩子也参加了这次活动。终于在11月9日前读完了15万页书。有的学生打电话给校长:“您爬不爬?说话算不算数?”也有人劝他:“你已达到激励学生读书的目的,不要爬了。”但是,路克坚定的说:“一诺千金,我一定爬着上班。”

  与往常一样,路克早晨7点离开家门,但是他没有驾车,而是四肢着地爬行上班。为了安全和不影响交通,他不在公路上爬行,而在路边的草地上爬。过往汽车向他鸣笛致敬,有的学生索性和校长一起爬,新闻记者也前来采访。

  经过3小时的爬行,路克磨破了5副手套,护膝也磨破了,但他终于到了学校,全校师生夹道欢迎自己心爱的校长。当路克从地上站起来时,孩子们蜂拥而上,拥抱他,亲吻他……

  一位校长的一句诺言,因为认真的履行,而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在教育孩子的历程中,要想让孩子学会守信,父母就要教给孩子如何守信。就像是那位校长,他的行动,一定比他对着全校喇叭说一万句:“大家要守信”起作用的多,行动永远比语言有说服力。

  “信”字本身就是一个智慧的符号,左边是一个“人”部,右边是“言”部,意思是“人言为信”,就是说,一个人说出的话,就一定要兑现。中国俗语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中国人自古就很重视“信义”,而且把是否守信当成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出尔反尔的话,将会被人看不起,在社会也很难立足。

  古时候,因为科技不发达,两朋友之间相约,都是说好下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时间短则一年,长则十几、二十年,无论时间多么长,他们都会如期而至,除非这个人已不再人世。不过,即使是这样,这个人也要在临终前与亲人交代此事,嘱咐亲人代自己赴约。

  今天,虽然通信技术日益发达,人与人之间一通电话就能建立一个约会,也能取消一个约会。但是,守信依然是每一个都非常重视的道德规范。从古至今,常常越是守信的人威信越高,也越容易取得成功。

  作为父母,当然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信义,教他“凡出言,信为先”,为他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认真履行对孩子的许诺

  父母如果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时时都能信守自己的承诺,不但会建立教育孩子的威信,更是把“守信”这个良好的品质表演给孩子。

  首先,父母要谨慎对孩子许诺,不打算去做的事情,就不要答应;自己不确定是否能够履行的事情,也不要满口答应;一些为期尚远的计划,更不要说的振振有词,谁也不能保证中间会有什么变化。古语讲:“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只要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就要如约完成,才会获得孩子最大程度的信任和敬佩。如果常常教育孩子应该怎么样做,可是偏偏自己却没有做到,或者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忘记了,其结果只能给孩子留下一个言而无信的形象。

建议二:注重从细微处教育孩子

  父母要从细微处教育孩子,比如,教育孩子不闯红绿灯,不乱丢果皮纸屑,自己要先做到;对孩子做到言而有信,不给孩子开“空头支票”。父母时时处处,不论大事小事,一律作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让孩子具备信守承诺的良好品德。

建议三:生活中不要“哄骗”孩子

有时,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或为了让孩子达到某种要求,就哄骗孩子,比如:“如果你要是听妈妈话,妈妈周末带你去公园。”孩子确实一时安静下来,可是,如果到了周末母亲并没有兑现诺言,孩子一定会大闹不止。

  其实,这种交换条件式的教育,原本就存在这一定的隐患,这本身会使孩子形成“没有条件,我就不听话”的错误思想模式。但是,与其父母给孩子开空头支票,不如把自己原本的“哄骗”去落实。

  所以,在生活中,父母一定不要用哄骗的方式使孩子听话。虽然这能换来孩子暂时的平静,但是孩子却开始明白:随便承诺没什么大不了的,说到做不到是很正常的。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学会用哄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这样,父母就得不偿失了。

建议四:培养孩子说话算话的习惯

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很有可能因为年龄小,对守信没有真正的概念,所以很容易答应别人要做一件事之后,又找各种原因推脱。父母要做的,就是提醒孩子:说话一定要算数。

一个女生和同学们约定了星期天去拜访老师。可当天早上,表姐却打电话来约她出去玩,那个地方她已经心仪很久了。她没有立即答应,说再考虑一下。

挂断电话之后,女孩很矛盾,到底是去拜访老师?还是和表姐他们去玩?她很犹豫,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说:“别想了,当然去拜访老师是对的,你答应同学去看老师在先,表姐约你在后。不能以你想去郊游还是想去拜访老师为标准,而是以事情的紧急程度和答应别人的先后为标准。所以,信守你之前的承诺就对了,至于郊游,有机会再去嘛!”

听完父亲的话,女孩安心地给表姐回了电话,高高兴兴地去拜访老师了。

父母的支持对孩子很重要,如果那位父亲支持孩子去和表姐郊游,孩子虽然获得了游玩的机会,可是,就无法感受因履行承诺而心安。而且,同学也会觉得,她说话不算话,可能以后有什么活动就不再约她了。无疑,这会给她的人际交往增添障碍。

父母要教育孩子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兑现,如果经过再三努力没能实现诺言就要诚恳地向对方道歉。同时,教孩子不轻易对别人许下承诺,一定在考虑自己能力之后再答应别人,比如,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就不要答应别人的要求;对别人不合理的要求要拒绝。父母要让孩子答应别人要求时有章可循,做到信守诺言。

建议五:要孩子信守无声的承诺

  有一种承诺并不需要对谁答应,但是必须信守,这就是无声的承诺。这种承诺就是遵守公共团体的规则。最小的团体单位是家庭,最大的团体单位是国家。一个人,作为家庭的成员、集体的成员、国家的成员,只要成为成员之一,就表明自己愿意履行这个团体的公约。

  父母在教育孩子信守承诺时,也应该教孩子信守这种无声的承诺,如果无缘无故地违背,也是失信行为。

  当我们乱扔垃圾,乱闯红灯的时候,就是违背了作为公民的信义。而孩子在学校无故迟到、不遵守规则、不完成作业,也是失信的表现。所以,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守信不仅仅是守住自己说出的话,有些虽然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依然要用行动去履行。

培养建议

  作为父母,首先要在生活、工作、教育孩子中,做到信守诺言,不轻易许诺,但许诺了,就要“一言九鼎”。其实,无论是一国之君,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父母长辈,还是孩童晚辈,守信始终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每一个人都要用自己信守承诺的好品德来换取他人的信任。

心怀感恩:让孩子的生命开出绚烂的花朵

  

  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英国)洛克

  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法国)卢梭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筹措学费,找了份推销的工作。但这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干的,男孩跑了几天,也没有推销出去几件商品。

   这一天,他依然又饿又累没有收获,已经开始有些绝望。他随手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只是想讨杯水喝。开门的年轻女士听完他的话后转身进了屋子,再出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个托盘,上面有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男孩喝完后感激万分。

   多年以后,男孩经过一番努力成为了著名的心脑血管病专家,他高明的医术让不少病人得到了重生。一天,他收治了一位60多岁的老妇人,在检查的过程中,他发现这位老妇人竟是当年送他热牛奶的人。医生激动万分,带着感恩的心情精心为老老妇人治疗。

   一段时间后,老妇人终于病情好转,但她开始为高额的医疗费用发愁。然而,当她打开医药费单据时,却发现了这样一行字:“医药费=一杯热牛奶。”

  有时候,一个很小的善举却能造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这个善举也会让受益的人铭记一生。故事中的男孩牢记陌生人的恩惠,最终给予报答,这正是他心怀感恩的表现。

  人的一生中一直都在受人恩惠,小的时候有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学后有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恩,投身工作后又有领导、同事的指导帮助之恩,待到年老,又有晚辈和他人的孝敬、赡养、照顾之恩。陌生人的援手,朋友的相助,更是贯穿于一个人的整个生活。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只知道接受别人的恩惠,只知道索取而完全不懂得给予,从来不用感恩心去对待别人,那么他长大以后势必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这样的人甚至有可能会对别人的爱毫不珍惜,会去摧残与践踏,进而伤害家庭危害社会。

  因此父母需要教导孩子,让他从小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别人、感谢别人的帮助。要让孩子懂得:一个人既然受恩于社会,同样也应该学会报恩于社会。光知道索取而不懂得给予的人,对社会的恩惠也只会麻木不仁。而相反,若是孩子有了感恩之心,他就会尊重别人,言行中自然会多一份谦虚少一份骄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关心少一份冷漠,多一份贡献少一份索取……

  那么,父母该怎样教育孩子让他学会感恩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过他任何东西。现代的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孩子几乎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家中其他成员都围着他转,所有人都服务于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至于感恩,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点滴小事,来逐渐培养孩子感恩的意识,让他自觉养成感恩的品德。有时候,父母给孩子讲大道理,孩子不一定能听得懂听得进去,父母可以利用讲故事,或者从电视书报上看到的生活中的小事例来让孩子逐渐了解感恩的意义,也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他及时表达感谢之心,比如在家要对父母帮忙做的事情说声“辛苦了”;在学校要对老师和帮助过他的同学说“谢谢”。同时,父母还可以言传身教,利用自身的榜样力量,来让孩子学会感恩。总之,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逐渐建立起感恩之心。

  有这样一位妈妈,她在孩子生日的时候,从来不给孩子买生日蛋糕,也不买生日礼物。但每到孩子生日这一天,她都要带着孩子去妇产科医院,去看望那位为孩子接生的医生,并告诉孩子,是那位阿姨把你带到了这个世界。每次,她都让孩子亲手给医生献上鲜花,并要对医生说声“谢谢”,以此来送上他们全家的感恩之心。

  孩子的生日,虽然没有蛋糕没有礼物,但他却得到了母亲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一颗感恩的心。这位母亲通过自身的行动,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孩子内心的感恩意识,相信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将感恩深深印进自己的心中。

建议二:要让孩子首先感恩父母

  要教会孩子感恩,最重要的是,首先让孩子感恩他的生身父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激,他又怎么能对他人对社会抱有感恩之心呢?

  小阳是父母人到中年才得的孩子,自然,父母对他是宠爱有加,什么事都不让他做。小阳已经是初中2年级的学生了,但洗袜子等小事还一直是妈妈给代劳。

  这天,妈妈切菜的时候伤到了手,伤口很深。小阳放学回家后,妈妈对他说:“今天你自己洗袜子吧,妈妈手伤了。”哪知道小阳竟然连看都不看就说:“戴上胶皮手套不就能洗了?”说完,他头也不回地回自己的房间去了。

  这样的孩子,对父母如此的漠不关心,他的感恩之心从何而来?可想而知,他更谈不上对他人的感恩了。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要感恩的时候,首先要让他知道孝敬父母、感激父母,让他知道父母为家操持的辛劳,让他知道父母为事业打拼的辛苦。

  父母要让孩子了解,把他带到人世来的父母对他的养育与教导是他成长的基础与动力。只有能够感激父母的恩情,他才会有感激他人的可能。

建议三:教孩子学会为他人付出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性格等特点,让孩子完成一些家务劳动,比如帮助父母打扫家里卫生,帮助父母照顾家里的老人,等等,通过这些行为来培养孩子关心家人、体贴家人的好品格。

  另外,父母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义务劳动,比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到福利院献爱心,还可以参加社区的义务劳动,或者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亲身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体会到付出的劳苦,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进而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建议四:让孩子体会被人感谢的快乐

  教孩子学会感恩,除了让孩子知道对他人感恩以外,父母也可以让他体会被感谢的快乐。通过切身体会,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感激别人,就能发自内心地表达他的感恩之情。

  7岁的聪聪放学后和爸爸一起回家,路上遇见一个外地人问路,爸爸一听,那人要去的地方刚好在他们回家的方向上,那个地方聪聪也知道,于是爸爸对那个外地人说:“这个地方我儿子知道。”说着还往前推了推孩子。

  聪聪心领神会,于是他大声地给外地人说着路线。也许是孩子的语言逻辑不够清晰,外地人笑着皱眉,显然还是不知道路怎么走。聪聪眨眨眼睛,说道:“叔叔,我带你去好了。”

  等那人到了目的地,连声说“谢谢“,并竖了大拇指对聪聪说:“小朋友,谢谢你啊!你真是个好孩子!”聪聪不好意思地笑了。

  回到家,爸爸问:“聪聪,被人感谢的感觉怎么样?”

  聪聪说:“好极了!”

  爸爸笑笑:“你看,帮助别人被人感谢你就会快乐,所以,以后当别人也帮助了你,你也一定要记得把这快乐带给别人,千万不要忘了感恩呀!”

  生活中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的事情有很多,父母可以像故事里聪聪的爸爸那样,给孩子创造机会,或者让他帮助父母、或者让他帮助他人,让他体会到帮助别人被人感谢的快乐,从而让他学会感恩。

  另外,若是被孩子帮助的人并没有及时地对孩子报以感谢,孩子有可能会有失望的感觉,父母在这个时候则可以用这种失望的经历来提醒孩子,没有感恩之心的人会伤害到他人的爱心,用反面的例子来让孩子记住,一定要对他人的援手记得感恩。

建议五:让孩子不要为了表扬而感恩

  孩子在家中或者学校里,若是有了感恩的举动,父母或者老师为了鼓励他的行为经常会给予表扬。而有时候,孩子就会形成误解,认为,只要有这样的行为就能得到表扬,他会将感恩的行动当成换取表扬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情感。

  在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及时引导孩子,让他知道不能为了有人称赞而去做感恩的事情,更不能因为没人表扬就放弃这一善举。感恩之情是要从心往外来表达的,是要落实在有意义的言行上来表达的。

金玉良言

古语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意思是说施恩于人不要总惦记着,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感恩的心态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它可以使人的身心更好地适应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因此,父母要教导孩子,让他学会感恩,善于感恩,培养他良好的道德情感,使其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谦虚不骄: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优秀品质

  

  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 (中国)华罗庚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 (印度)泰戈尔

  有一个男孩很喜欢写作,他的邻居芬凯洛太太经常借书给他看,并很赏识他的文章,使得男孩不知不觉自满起来。

  一次,男孩彻夜完成一篇文章,对文章越看越满意。第二天,天刚亮,他就迫不及待地要把文章拿给芬凯洛太太看,希望再次得到她的夸奖。他兴奋地跑到芬凯洛太太家门口,敲起了门。因为时间太早,她还没有起床,所以,仆人拒绝他进入。被拒绝后,男孩心里很气愤,和仆人大声争吵起来。芬凯洛太太听到争吵声后,赶忙走了出来。

  看了男孩的文章后,芬凯洛太太心里觉得很不错,但嘴上却说:“这样的作品,你就觉得满意了吗?我觉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吧!”男孩本来以为会得到赞赏,没想到却得到一番数落,顿时愣在那里不知所措。芬凯洛太太继续说道:“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谦虚的品质,要不满足于现在所取得的成绩才能进步。”

  听完这番话,男孩终于明白了芬凯洛太太的良苦用心。从此以后,他怀着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广泛阅读书籍充实自己。最终他成功地写出了《拇指姑娘》、《丑小鸭》、《海的女儿》、《白雪公主》等著名童话故事。现在,相信大家已经猜出来了,这个男孩就是家喻户晓的童话大师——安徒生。

  芬凯洛太太在安徒生骄傲得忘乎所以的时候,点醒了他,提醒他谦虚的重要性,让他不满足于目前所取得的成绩,而是要积极进取,最终使他走向成功。可见,谦虚教育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谦虚是一种珍贵的品质,只有一个谦虚的人才会忠实地表现自己,不低估也不夸张地炫耀自己,适时地通过突出自己的才能来赢得威信和地位,却不刻意抹杀或贬低别人。

  孩子只有具备了谦虚的品质,他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只有时常怀着一颗谦虚的心,他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改变身上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谦虚是一种美德,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孩子若能常以虚怀若谷的态度与他人交往,必将得到更多对自己有益的建议。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立身处世中学会谦虚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建议

  批评建议往往是在一个人有了错误或缺点时,或是在做某件事情不完美或不完善时,别人的好心提醒。对于孩子来说,若能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建议,他就能够比较清楚、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也就能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忠涛今年上小学5年级,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此也非常自负。在学校里,忠涛不愿意与学习不好的同学一起玩儿,对于他们的请教也都是冷嘲热讽;甚至对于任课教师,忠涛也并没有放在眼里,认为老师们的水平也不过如此,自学一样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次,忠涛与数学老师发生了争执,因为数学老师批评忠涛作业字迹不工整,做题不细心。

  回家后忠涛就怒气冲冲地对妈妈说:“我就错了那么一点,老师故意挑我的毛病。”

  妈妈对忠涛说:“老师为什么要给你提建议?因为他知道你能做的更好。”

  忠涛听了继续反驳:“那他也不应该指指点点,说得我像一个坏孩子似的!”

  妈妈说:“老师可能言语有些不恰当,但是我们可以宽容、谦虚些,接受老师合理的建议,忽略掉其他不恰当的地方呀!”

  妈妈说了很多,可忠涛就是觉得老师是故意挑他毛病,而且根本看不起自己,而妈妈又不理解自己,和妈妈的谈话也就不欢而散。

  第二天起床后,忠涛发现门上贴着一张字条:“老师知道批评会使你进步,即使引来你的怨恨,他还是选择批评你。而一个人只有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才能说明他有勇气正视错误;相反,一个人死要面子,自以为是,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时,只会让那些关心自己的人远离自己,朋友也越来越少。”

  忠涛被妈妈的话感动了,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虽然老师的话让我很难接受,但是我知道老师是为了我好,我还是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争取改掉马虎的毛病,并认真对待数学作业。更重要的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周围的朋友这么少了,原来是我骄傲的姿态都把大家给吓跑了。从今以后,我要把身上的这些坏毛病统统改掉,争取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对于别人的批评,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往往也很难接受,尤其是当别人言词激烈些,更是难以接受。这时,父母应该先理解孩子,认同他的感受,然后让孩子抛开个人情绪,帮助他分析这个建议的可行性。对于合理的建议,父母要鼓励孩子虚心接受,而不合理或不可行的建议,父母也要让孩子怀有感恩的心,感谢那个为自己提供建议的人。

  当孩子听不进去父母的劝导和建议时,父母可以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像忠涛的妈妈那样,用留字条或写信的方式表达看法,让孩子明白他人的良苦用心,话不在多,言简意明最好。

建议二:不鼓励孩子炫耀才能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父母炫耀的工具。而有些父母为了给自己挣足面子,在孩子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就喜欢拿孩子来炫耀,却殊不知这样会助长孩子的傲慢心理。

  灵儿今年6岁,妈妈是高中英语老师,所以对孩子的英语学习非常重视,但是因为父母都很忙,所以把学英语的工作交给了只懂一点点儿英语的奶奶。每次奶奶学会了,再去教孙女,并喜欢当着外人的面夸她。

  一天,奶奶带灵儿出去散步,恰巧看到李爷爷了。奶奶对灵儿说:“快,快告诉李爷爷最近学了什么!”说着指着身体器官,让灵儿说英文,最后灵儿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李爷爷夸奖。这时,灵儿问奶奶:“奶奶,脑门怎么说啊?”奶奶皱了皱眉,说:“不知道。”小灵儿继续问道:“那下巴呢?”奶奶不好意思地回答:“这个得等奶奶回去查查才知道。”

  这时,灵儿急了,说:“奶奶,你真笨,怎么什么都不会啊?”奶奶听了,伤心至极。

  现在,有些孩子长了本领,就拿出来在人前炫耀,而父母不仅不制止孩子,还鼓励孩子这样的行为。像灵儿奶奶那样炫耀孩子,仿佛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聪明。而孩子认为学到了本领就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夸耀,久而久之,就助长了孩子的傲慢心理,对长辈自然也不会恭敬。

  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小时候被称为神童,长大了却一无所成?这与父母小时候的炫耀是有一定关系的,炫耀使得孩子满足于人们的赞扬,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但是,当他停滞不前,没有了别人的赏识时,就会变得失落,进而自暴自弃。所以,父母不要鼓励孩子卖弄自己的特长,而是要让孩子踏踏实实地长本领。

建议三:找准时机,及时教育

  当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时,往往会因为满足于现在所取得的成绩而不努力;而当别人超过自己时,又由于懒惰放任,让自己逐渐堕落。所以,当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之初,父母就应该采用正确的方式降服住孩子的傲慢心理。

  宋蔷今年10岁,钢琴已经过了专业八级,在班级里和李松并称为小“钢琴家”。

  一天,宋蔷带同学莉莉来家里做客。莉莉看到宋蔷墙上贴着好多钢琴证书,感到很羡慕。宋蔷脸上也露出骄傲的神情,并走到钢琴前弹了一曲。莉莉兴奋地说:“宋蔷你太厉害了,钢琴弹得真熟练,咱班李松钢琴虽然过了十级,但是我觉得他弹得还不如你好呢!”宋蔷一副骄傲的神态,说:“那是,他不行,你看他那手指,又短又粗,根本就一副没张开的样子嘛!哪能和我比啊!”说完,两个人“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妈妈听见女儿的一番话,说:“姑娘们,手指长对于弹钢琴的人来说是有优势的,可不是手指短就弹不出好的旋律哦。”宋蔷听了妈妈一番话,问道:“那妈妈你举一个手指短而弹钢琴又好的例子。”妈妈说:“我们可以上网查一查,好吧?”果然,她们从网上查到一些大钢琴家,手指虽不长但一样弹出好旋律来。这下,宋蔷心服口服。

  事后,宋蔷问妈妈:“你怎么知道有手指短的优秀钢琴家?”妈妈笑着对宋蔷说:“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的,而且做人最重要的是要谦虚。当别人表扬时,自己要反省是不是已经达到那么高的水平了。如果没达到,不气馁,继续努力,而达到了呢?要更上一层楼。”从此,宋蔷把妈妈的话记在心里,更加努力地练习钢琴了。

  有些孩子往往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变得骄傲自满起来,看不起别人。还有的像宋蔷那样,喜欢挖苦别人。而宋蔷的母亲很有智慧,当她察觉女儿的问题时,并没有采取严厉的批评方式来打击她,而是用事实说理,当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之后,再和孩子讲明道理,这样孩子就会心服口服。

  面对别人的夸赞,多数孩子会沾沾自喜,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