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妈妈,请别不耐烦!——认同并尊重孩子做事的节奏

A+ A-

  

   我们为什么会嫌孩子做事动作慢?为什么会忍不住想要训斥他?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当时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是不是觉得孩子的慢动作影响了我们的做事计划,所以我们才会不耐烦?我们不该将自己的忙碌也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而是应该认同并尊重他的做事节奏。

  

16. 别磨磨蹭蹭的!——孩子其实有自己的做事节奏

  

  我们有自己的做事节奏,因为我们知道时间该如何分配,也知道该如何协调各种事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同一个时间同时做很多事,更能用最短的时间将所有工作都麻利地完成。可究根到底,这节奏还是我们的,并不是孩子的。孩子还处于成长阶段,他不可能那么快就懂得如何有效利用时间,他有属于他那个年龄的、特有的做事节奏。既然节奏根本都不同,我们又何必非要强求孩子必须按照我们的节奏去做事呢?

   星期六时,全家进行大扫除。妈妈打扫客厅和大卧室,厨房和厕所归爸爸管,而小卧室则是小振的“管辖区”。爸爸妈妈都认真地干着,中午吃饭前就已经又快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可小振却还在收拾,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收拾屋子太麻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屋子里有玩具也有书本,还有一些小工具。他想要将这些东西各个分类,书本放进书箱子里,玩具丢进玩具箱,小工具则放进专门的小抽屉。这样一来,他劳动的速度就慢了许多。

  看着爸爸妈妈已经开始做饭了,小振也有些着急,可他又快不起来。妈妈进来看时,发现他还蹲在那里慢悠悠地整理书本,床上被褥还是很乱,桌子上也摊着一堆东西还没收拾。看到这样的情景,妈妈立刻就皱起了眉头:“我说你怎么还这么磨磨蹭蹭的?动作麻利些不行?快点把东西往箱子里一归置,整整床铺、擦擦桌子就完了。这都快吃饭了,你看你还在这里拖拉。”

  小振听了妈妈的话有些不开心,快是一方面,但他总要将东西都整理好吧?妈妈怎么能这样说他呢?

  其实在妈妈的内心,她都会觉得,有些事还是越快做完越好,就算再不情愿也要做,早做完早没事。可孩子可能并不这样理解,所以才会有小振这样的磨蹭。而且,孩子也有他自己的做事方法,如果按照他的方式去做,速度上自然比不上妈妈。毕竟,妈妈经常做事,已经形成了一种快速处理事情的习惯。我们对孩子这样的催促,在他听来,就好像是我们在训斥他,小振也是因此才觉得不开心的。

  其实孩子是有自己的做事节奏的,我们不能硬将自己的节奏套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也必须要有属于他自己的节奏,这样他才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

▲ 别总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自然知道该怎么做,也自然知道怎样才能高效地将时间利用好。我们可能会对自己要求很高,因为我们内心总会这样想:“愿意做的事情倒也罢了,那些不愿做、麻烦的事情,到最后就算再多么不想做,不是也一样要做?与其拖拉着不做或做不完,倒不如赶紧集中精力完成它,省得浪费时间。”我们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我们能很好地完成这些要求。而且,如果当天没将这些事情做完做好,可能我们还会觉得身上、心里都不舒服。

  但是,孩子还没有达到我们的标准,所以我们的要求对他来说也过于严苛了一些。可能有的妈妈觉得:“现在就要对孩子要求严格一些,这也是为了他以后着想。”但我们也该想到,孩子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很多东西他是需要慢慢学的,他的能力也是要慢慢培养的,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在几岁的时候就做到像我们这样的程度,那也是违反他的成长规律的。而是应该顺应他的成长规律,适当地给他定一些规矩,使他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将事情做好。

▲ 尊重孩子的办事节奏

  我们总是嫌孩子慢,可在孩子看来,他明明动作并不慢。可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他慢呢?说到底还是我们并没有将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才会选择“无视”他的节奏,只按照我们的节奏去走。

  其实,只要孩子能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他该做的事情就好,我们又何必非要催他赶上我们的脚步呢?我们这样催促孩子,其实都是在向孩子表现我们的不满。这样的催促就好像在告诉他,“我很忙,你这么慢耽误了我的计划”,这种催促已经接近抱怨的性质了,孩子听来自然会感到非常不舒服。所以,我们该尊重孩子的办事节奏。

  我们要放宽心态,如果孩子能完成一件事,那就鼓励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就好。还是那句话,当孩子逐渐将这些事做熟之后,他自然就能快起来。

▲ 不要随便就说孩子懒惰

   我们起床3分钟就将所有事都做好了,可孩子起床,30分钟都不一定能干完所有的事,更别说将事情做好了。因此,我们就会拿我们的3分钟来批评孩子的30分钟,就会说他磨蹭、懒惰、胡闹。这样仔细想一想,胡闹的究竟是谁呢?真的是孩子吗?

   我们不能总用自己当做衡量快慢的标准,至少也该用孩子那个年龄段的标准来要求他。比如,就7岁的孩子来说,早上起床在30分钟内自己穿上衣服、自己刷牙洗脸,甚至能有整理床铺的意识这就已经很好了。我们甚至应该就此表扬他的自理能力,而不是批评他做得不好。也就是说,我们再要训斥孩子懒惰,也要看清楚他是不是真的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偷了懒,看他是不是真的比同龄的孩子还要慢上许多。然后,我们再针对具体的情况开展教育。

17. 没看我忙着呢吗?——妈妈总是忙,孩子想说都没机会

  

  锐锐放学回家刚想跟妈妈汇报他今天做了好事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妈妈就催他说:“作业呢?快点先作业去!写完作业再说别的。”锐锐听了只得先回到自己的房间掏出了作业本。

  半个小时之后,锐锐终于写完了作业,他迫不及待地跑出屋子,又恢复了刚进家时的兴致:“妈妈,妈妈,今天在学校……”

  妈妈手下不停地干着活儿,洗菜、切菜、刷盘子、洗碗,还要看着火上正在烧的菜。锐锐叫了几次妈妈,开了几次头,妈妈都没能注意听,最后妈妈不得不说:“好了好了,没看见我现在这么忙吗?一会儿再说好吧?”

  锐锐一听这话噘着嘴离开了厨房,一边走他的嘴里还一边嘟哝着:“哼,说什么一会儿,一会儿又该洗衣服、收拾房间了,要不就是催我上床睡觉。妈妈总是命令我做这个做那个,却总也不听我说话。”

  事实上,作为妈妈我们可能真的很忙,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要忙的事情更是非常多。可即便这样,我们也不能总将忙当做借口,当我们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时,孩子可能也会逐渐对我们封闭心灵。

  也许有妈妈说:“忙了一天了,好容易想歇歇脚、喘口气,可孩子还要过来吵闹,我真的很想安静地休息一下。孩子能说什么呢?无非就是些发生在他身上或者他身边的那些小事,我只能用‘我很忙’来推脱。”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很累的时候,真的是什么都不想做,也什么都不想说。不过,如果我们真的总用“很忙”这样的字眼来打发孩子的话,那么他过后的确是不再来“打扰”我们了,可我们却一定会失去倾听孩子心声的机会。

▲ 给孩子留出一定的时间

  虽然忙碌,但我们必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和孩子进行交流。千万不要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语言沟通只剩下我们对他的催促,以及他对我们的应付。

  给孩子留的这个时间不一定非常长,只要够他和我们聊一聊天,互相交流一下想法就够了。其实孩子不过就是需要一个倾诉对象或者倾听的人,有时候不一定非要我们发表什么意见。而就算是真的需要我们给出建议,我们也不要长篇大论地去说教,只要能给孩子以启发就可以了。

  当然,这个时间也不能太短,我们绝对不能这样说:“给你几分钟,把问题说清楚。”否则,孩子原来的兴致可能就被破坏了,他也许会因为这种强硬的时间限制而变得不再愿意和我们说话。

▲ 将孩子的心声与要求都认真地听进去

  听孩子说话我们就要认真听,不管孩子说的内容是不是很有意思。说到底,孩子不过就是想要和我们分享他的情绪而已,我们不要因为“很忙”而表现出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或者听的时候也心不在焉,这会使孩子的心情受到打击。也许原本他快乐的心情变得不快乐了,原本郁闷的心情也更郁闷了。

  所以,此时我们也该表现出对孩子的尊重,首先不要催他快说,其次就是听他说话的同时,也要适时地表现出自己的某些看法,使孩子感觉到我们对他的重视。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将孩子的心声与要求都认真地听进去,最好还能就他的发言给出一些评论,或者就他所说的事情给出一些自己的意见。这也是我们了解孩子生活和内心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 提前和孩子打好招呼

   其实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我们说要给孩子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听他说话,也不是代表我们必须要去听,不管在做什么重要的事情我们也要去听。如果我们真的一时腾不出来时间,我们就要提前和孩子打好招呼。

   学校运动会结束后,腾腾飞快地跑回了家,他要把自己跑第一的喜讯告诉妈妈。可是妈妈当时正忙着做饭,于是她就对腾腾说:“等妈妈做好饭,我们吃完饭后你再慢慢告诉我好吗?现在真的好忙,妈妈可能没法认真听你说话。”腾腾想了想,点头同意了。

   吃饭的时候,妈妈能看得出来腾腾的兴奋。于是当她全部收拾完之后,和腾腾一起坐到了沙发上,腾腾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兴高采烈地说着,妈妈微笑着认真地听着……

   我们很忙,可是又不能忽略孩子,腾腾的妈妈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提前和孩子打好招呼,告诉他现在我们很忙,他可以等一会儿再说,孩子大多都会同意我们这样的说法。当然,过后我们也一定要记得实现自己和他的约定,要认真听他说完。

18. 就这事啊,知道了!——别给积极表达自己的孩子“泼冷水”

  

  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他会兴致勃勃地将他认为开心的事情或者他感觉很有“价值”的故事讲给我们听。但有些事在我们看来却很无聊,根本没有什么可讨论的意义。而且,有些孩子说话还很没有条理性,东一句西一句,说了后面忘了前面,我们经常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慢慢地,我们就会觉得不耐烦了,然后可能就会给孩子泼一盆冷水:“就这事,好了,我知道了。”看到我们这样冷漠的态度,听到我们这样冷漠的话语,孩子会怎么想呢?

  学校里组织了一次春游,老师带着同学们到植物园去参观植物。才上1年级的辛航还是第一次去植物园,看到许多之前没见过的植物,他非常兴奋。

  春游结束后,辛航回到家开始兴高采烈地向妈妈描述他的所见所闻。“妈妈,我看见真的椰子树了,真高呀!我还看见好高的仙人掌,妈妈你猜上面有多少刺?那椰子树上还有椰子呢!……我们有同学去摸仙人掌来着……他们还问在那里工作的叔叔,有没有那种好大好大的花……我们还看……”

  “好了好了!”妈妈听得有些头大,7岁的辛航根本就说不清楚一整件事,前后没有逻辑性,让人听得一头雾水。妈妈最后说:“就这事吗?好了,我知道了。”听到妈妈这样说,辛航的脸一下子“晴转多云”了,那股子兴奋劲也迅速消退了。原本老师还留了作业,要同学们写一些心理感受,可是现在辛航觉得他什么都写不出来了……

  孩子认为那样开心的事情,妈妈却只有一句“知道了”;孩子觉得如此好玩的一趟春游,可妈妈却听得索然无味,也难怪辛航到后来一点心理感受都写不出来,他的心理感受全被妈妈那句“知道了”给打消了。

  其实,孩子都愿意积极地去表达自己,他也很想要将他的快乐心情与我们分享,看到如此快乐的孩子,我们难道就不会受到感染吗?有的妈妈说:“我自己快要忙死了,哪有时间听他说那么语无伦次的话。再说了,小孩子能有什么更新奇的事情?有些听来也挺无聊的。”

  虽然我们有这样的感受是事实,但这却只是我们的感受,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所以我们才觉得一些小细节很没有意思,可孩子却刚接触到这些。如果我们随便就“冷冻”了他的兴致,这对他的好奇心也是一种打击。以后再想让他表达点什么,他也会“拖拉”起来。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 感受孩子的热情

  聊天最需要的就是热情,孩子的热情能不能保持住、能保持多久,这全依赖于我们的态度。在和我们的对话之中,如果我们能切身去感受孩子的热情,体会他的快乐,这将能拉近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心灵距离,也会使孩子更愿意和我们说话。

  要感受孩子的热情,我们首先就要能听得进去孩子的话,无论他说的是连贯的还是断续的,我们要关注的是他的情感。如果他觉得开心,我们就要站在他的角度去发现他为什么会开心;如果他觉得生气,我们也要能弄明白他为什么会感到不舒服。切身感受孩子的热情,才是和孩子加深沟通的最基本条件。

▲ 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话

  就像上面故事中的辛航那样,说话的逻辑性混乱,前言不搭后语,这是很多孩子在讲述一件事的普遍性毛病。我们有时候会因此觉得他说话很慢,他描述一件事浪费了很多时间,我们可能会直接打断他说:“根本不知道你要说什么,太罗嗦了!快点捡主要的说清楚!我忙着呢!”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话被中途打断了,孩子的思路就会同时断掉;他原本的说话节奏,更会因为这种打断而被搅乱;他想要说的内容,可能也会因为这种打断而变得更不知所言。所以,我们在听孩子说话时,先不要管他的逻辑性,只要顺着他的感受听下去就好,毕竟积极表达也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能力,我们认真听他说话对他就是一种鼓励。

▲ 教孩子学会有条理地说话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孩子说话慢,忍不住想要打断他,主要原因就是他说话没有条理性。我们与其每次都去打断孩子的话、打击他的积极性,倒不如教他学会有条理地说话,使他的表达也顺畅,我们也能更容易明白他的意思。

   首先,我们自己说话就要有条理,我们是孩子的模仿对象,我们的说话方式对他的说话方式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说话就一定要注意前因后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去说。

   其次,我们可以从教孩子有序观察开始入手,提醒他在观察事物时,要注意顺序。这个训练什么时候做都可以,比如爸爸给买了新玩偶,我们就要引导孩子从玩偶的头开始观察起,头发是怎样的?脸是怎样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身上穿了怎样的衣服?脚上有没有穿鞋子?等等,然后再让孩子将他看到的按照顺序说出来。观察完简单事物之后,我们再引导他去观察更多的事物以及事物所处的环境,经过训练,孩子再说话就不会那么没有头绪了。

   最后,我们要教孩子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一些形容词、比喻,以及句式的变换等等都是可以使语言生动起来的“法宝”。我们要鼓励孩子多看优美的句子和文章,帮他积累词汇与句式,同时我们还要在他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讲解来帮他加深印象。不过我们没必要让他死记硬背,而是要引导他对语言的兴趣,使他自觉提升说话的质量。

19. 小孩子,别插嘴!——不要把孩子的话“拒之门外”

  

  我们说话时,某些话题就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比如说到他熟悉的人,谈起他喜欢的东西,如果我们说到了他没听到过的事情,他就会更加好奇地想要知道那是什么。可是当孩子兴致满满地来问我们“妈妈,你们在说什么”时,我们却会立刻停下自己的话题,直接给他一句“小孩子,别插嘴”,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封住了孩子想要探索的心,也封住了我们与他亲子交流的入口。

  台湾作家三毛曾经说过:“成年人最幼稚的想法就是小孩子又懂什么。”我们总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可其实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妈妈和爸爸吃饭时聊天,说起了邻居赵阿姨,妈妈说她总是喜欢占小便宜。雅文听见赵阿姨的名字,于是好奇地问:“妈妈,赵阿姨怎么了?我刚才放学时还和她打招呼来着。”妈妈立刻说:“没什么,大人说话你小孩子少插嘴!好好吃你的饭。”雅文噘了噘嘴,乖乖低头吃起了饭。

  可不一会儿,妈妈和爸爸又开始说起了赵阿姨的事,雅文在旁边听着,又忍不住好奇了:“妈妈,您和爸爸到底在说什么呀?”妈妈又一次不再说了,转而催促雅文:“快吃,你要是吃饱了就去看书学习,总在这儿掺和什么?”

  这下雅文真的不高兴了,她放下碗站起身,气鼓鼓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心里还暗暗说道:“哼!我都10岁了,还总说我是小孩子,赵阿姨才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子呢!你们自己瞎说还说我不懂!”

  妈妈不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就无法知道孩子内心真正在想些什么。也许妈妈说的真的就是错误的,孩子知道的才是真正的实情。我们总觉得孩子是幼稚的,可有些时候,我们自己的思想也可能是片面的或者错误的。

  所以,我们该给孩子一些发言的权利,让他说出他想说的话,也许从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思想的成长。

▲ 理智对待孩子的好奇

  对于我们的谈话,孩子会觉得很好奇,所以他才会关心,才会想要来打听我们到底在说什么。我们要理智一些对待他的好奇心,首先就不要用“小孩子别插嘴”来打击他。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将其看成是孩子迈向成长的一小步。如果我们在那里说得热火朝天,但孩子却“拖拉着”没有什么反应,我们可能还要怀疑孩子是不是正在与社会脱节。

  所以,当孩子对我们的谈话感到好奇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介入到这次谈话之中,用简单的话语告诉他我们在聊什么,满足一下他的好奇心。如果他觉得我们所说的话题并没有什么意思,他自然也就不再多问了。

▲ 适当地允许孩子加入谈话之中

  有些话当孩子问起时,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明了的语言将我们说的话讲给孩子听,让他能基本明白我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其实无论是为人处事,或者是金钱方面的问题,就算是一些不很光彩的事情,我们都可以举出身边的例子来给孩子讲一讲,使他能明白个大概。毕竟孩子也要长大,他也可能会经历这些事情,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社会经历。

  而当他明白我们所说的事情是什么之后,我们也要允许他加入到谈话之中,并允许他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他的见解是正确的,我们要表扬他的正确的思想;假如他的话很幼稚,而且还是错误的,我们也不要嘲笑他,而是要给他讲明白某些道理,使他的思想得到提升。

▲ 别在孩子面前谈论不想让他知道的事

   我们谈论事情的时候,孩子一过来打听,我们就说:“我们成年人的事,你个小孩子别管!”可反过来想想,这又怎么能全怪孩子呢?我们既然不想让他知道,可却偏又在他面前提起这样的事情,对于好奇心强烈的孩子来说,又怎么可能不引起他的注意呢?

   与其在我们说过之后训斥孩子,倒不如在说之前我们先斟酌一下要说的内容,在孩子面前,好好想想我们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将那些可以说给孩子听的话,大方地说出来,并鼓励孩子畅所欲言;而那些不方便在孩子面前说,或者不愿意让孩子知道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时间,在孩子不在的时候再去讨论。

▲ 说话时一定要用文明用语

   我们说什么孩子会好奇,而对于我们怎么说,他也一样会很感兴趣。如果我们说了一些新鲜的词汇或者用了一些新鲜的句式,孩子会觉得这种说法很有意思。那么,在未来他可能就会去模仿这样的说法。

   这也就是在提醒我们,一定要避免讲出一些很低俗的话语来,一定要用文明而简单的话来描述我们想要表达的事物。即便我们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很愤怒,但我们也要尽量表现得文明而稳重。千万不要给孩子留下一个粗俗的印象,否则他在遇到类似事件时,可能也会如此处理。甚至他还可能会将这样的态度用在我们身上。

20. 说了多少遍?还记不住!——妈妈需要耐心一点等待孩子成长

  

  同一件事,今天我们告诉了孩子,转眼他就能忘记,明天我们还得再说一遍,但他又会很快忘记,然后我们必须经常重复。一次、两次、三次……当次数太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烦躁不已。当孩子再一次在同一件事上犯了与之前相同的错误,或者压根没记住我们之前的屡次教诲时,我们的火气就再也压不住了,声音也自然就高了八度:“说这么多遍了,怎么还记不住?”

  不过,虽然我们觉得某一件事我们已经说过很多遍了,可在孩子看来却似乎并不是这样的,他并不觉得我们说了很多遍。

  一般人喝水都只会用一个杯子,喝完后如果还想喝,就会拿着杯子再去倒水。就算是用了两个杯子,大多数人可能是实在想不起来第一个杯子放在哪里了,所以才会拿第二个杯子。

  可对于9岁的诚诚来说,他的情况却显得有些特殊,当他用过一个杯子之后,就会将杯子放下,然后去做别的事情,如果再想喝水,就会跑出去再拿一个杯子。时间长了,他的屋子里,不论哪个角落都能堆很多杯子。

  妈妈对此非常头疼,一开始妈妈会提醒他:“不要再拿杯子了,用你原来的那个杯子。要不你就把你用过的杯子拿回来,然后再换下一个。”可妈妈说归说,诚诚就是记不住,真正的是“屡教不改”,他的屋子里每天依然会存很多杯子。

  妈妈每天帮他收拾,后来越来越烦。当诚诚又一次拿起一个新杯子倒水喝的时候,妈妈过来一把夺过了杯子,并大声训斥道:“告诉你多少遍了!用你用过的那个杯子,要不就把那用过的拿回来!你怎么还是拿新杯子用呢?”诚诚也感到很委屈,他根本就没觉得妈妈说了很多遍,妈妈还抢了他的杯子,难道他就不能用那个杯子喝水了吗?

  像诚诚家这样的情况,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恐怕都会感同身受。我们生气,孩子委屈,这样的事情如果经常发生,我们也就总是看孩子不顺眼。可是仔细想想看,孩子的成长不是都需要时间的吗?没人能今天说了一件事,过后就永远记住。我们身为成年人,不是也有昨天说过今天就忘的事情吗?那我们又何必去苛求孩子?

  我们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 我们先要努力做好该做的事情

  教育孩子之前,我们必须要先教育自己。我们如果能做好,那么我们的榜样作用就会长时间地树立在孩子的面前。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拿诚诚的故事来说,妈妈自己就先要保证喝水时就用一个杯子,拿走了也要保证完好地放回原处。

  正所谓“言传身教”,如果我们只言传,不停地用提醒、训斥等话语来告诉孩子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但却不给他做出榜样来,并没有让他看见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孩子对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也不会有很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要求孩子要做的事情,我们首先就必须要做好;我们要求孩子要养成的习惯,我们自己也必须先要具备。

▲ 给孩子时间去记住“要求”

  我们总说孩子“记不住”、“没记性”,这是不是因为我们对他的要求太高了呢?孩子总要一天一天长大,没人能一口吃个胖子。就算是一件小事,如果我们没有耐心去教,孩子也一样会“没有记性”。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耐心,首先就要告诉自己一定要能耐得住性子。想想看,就算教小狗学会自己上厕所、吃该吃的东西,我们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引导,更何况是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呢?虽然心情焦急,但我们必须明白,孩子成长必须要经过这样的时间,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听过一遍之后就记住所有的要点。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允许他做不好,只有耐心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当然,我们也要能区分孩子这种学不会、做不到的情况的真正原因,要排除他因为疾病或者缺乏某种营养而导致的记忆力低下或者某些先天缺陷。而且,我们也不能一味地等待,除了引导还要有适当的督促,以此来帮助孩子更快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 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拿筷子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小孩子大部分都会将两根筷子呈交叉状使用,看上去很难看,可孩子自己却并不认为这难看,他只要能将菜夹到嘴里就好了。但是在我们看来,如果用筷子的姿势非常难看,在外人面前可能就会被人嘲笑,因此我们自己就会提醒自己,要时刻注意餐桌礼仪。孩子往往没有这样的自觉性,每次都是到了吃饭时,我们多次告诫他,他才能想起要注意。但第二天很快就会又一次忘记,至于我们说的“已经说过很多遍了”,他更是不记得。

   因此,我们要积极培养孩子的自觉性。我们除了要正面提醒他应该做什么事情之外,也可以从反面对他进行教育。比如,关于随手关门这件事,当他某天回到自己的屋子没有随手关门时,我们先不要去提醒他,直到他自己发现他冷、很吵之后,他就会自己去关门。而这时我们再去提醒他加强记忆,他就能自觉记住随手关门了。

21. 先把作业写完再说!——在不经意间就伤害了孩子

  

  孩子回到家,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把他在学校、上学放学路上遇到的各种事告诉妈妈,尤其是当他遇到什么开心的事情时,他的这种表现就会更加迫不及待。可我们面对孩子的兴奋,却会经常直接就浇灭他的情绪:“先别说那个,你作业做完了吗?作业做完了再说!”就这样的几句话,可能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小轩因为在学校里助人为乐而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很兴奋地跑回家,想要第一个告诉妈妈。小轩冲进家后书包都没顾得放下就跑到妈妈面前大声说:“妈妈,我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可妈妈却直接打断了他的话:“什么好消息不好消息的,你的作业做完了吗?我不是一直告诉你回家后一定要先做作业吗?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都记不住。总说这些没用的话干什么?快写作业去!”

  小轩原本兴奋的表情立刻不见了,他张了张嘴,后面的话又咽了回去,只得低了头说:“知道了,妈妈,我这就去做作业。”

  原本快乐的心情,原本高涨的热情,妈妈一句话就让小轩彻底“冷”了下来。表面看去,小轩是听话了,乖乖去做作业了,但妈妈有没有想过他的内心呢?有没有想过,我们对待小轩用这样的态度,那么他以后还会不会愿意和妈妈多说自己的事情呢?我们的这种冷冰冰的态度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伤害了他,我们有没有发现呢?

  虽然学龄儿童的确是该以学习为重,但他的生活却并不能全被学习所占据,我们该给他享受生活与快乐的时间。

▲ 不要总拿作业“说事”

  教育孩子时,我们总是很容易张口就说“你作业做了吗”、“别在这儿磨蹭,快做作业去”等等一类的话。似乎“作业”已经成了我们“对付”孩子的一种工具,动不动我们就把作业搬出来,来催促孩子快些做该做的事,同时也制止他做我们不愿意他做的事。但孩子很明显并不喜欢我们这样的做法,因为这会带给他一种压迫感。我们总是将他的“作业”挂在嘴边,他也会感到很不自由。

  所以,我们不要总拿孩子的作业“说事”,不要总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居高临下,也要适当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一下他的心情。教育他时,也可以就事论事,就发生在他身上的事给他讲道理,就他讲出来的话来引导他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虽然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很重要,但让他拥有一个快乐的心情也很重要,只有他的内心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他的情绪能自如地释放出来了,他才可能学得进去,动作也才能变得迅速起来。

▲ 用一种合理的方式拒绝孩子

  有时候孩子过来跟我们说话的当口,恰好我们正忙得不可开交,我们希望孩子能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也希望他不要将时间都浪费掉,所以我们才会催促他赶紧去做作业。虽然,这样的催促也是一种拒绝他的方式,但却会让孩子因此而受到伤害。

  来听听一位妈妈的教子经验:

  我女儿是个小快嘴,有什么事都要立刻说出来,有时候只要她的话匣子打开,她可能会只顾了说而忘记一切。一次,她说她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就这么一件小事她从回家到吃饭就没停过嘴。吃完饭,我看她依然意犹未尽,可她的作业还没写,于是我便打趣她说:“啊呀呀,我们家小歌唱家难道要说得比唱得好听吗?我说小歌星啊,你那可爱的作业本也很想听你说说话啊!”女儿一听,这才想起来她作业没做,连忙跑去写作业了。

  这位妈妈是不是很有智慧?这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如果要拒绝孩子,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当孩子想要和我们说一些事情时,我们正忙,或者我们想要他先做完作业,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能体会你的心情,不过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把作业做完?之后妈妈一定会认真听你说的,好吗?”这样的回答会带给孩子温暖,虽然他依然会因此而有些小小的不情愿,但他多少还是能理解我们的。

▲ 多对孩子表现出关心来

   虽然我们都说自己很关心孩子,可实际上,我们所关心的不过是孩子的表面罢了。我们关心的,不过是他的学习如何,他与别人相比又如何,他有没有被别人超过,等等。可我们却并没有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我们的关心很大程度上都与我们自己的面子相关,毕竟孩子学习好、各方面都好,最感到骄傲的就是我们。很显然,我们这样的态度并不是真的在关心孩子,一旦孩子发现了这一点,他在其他方面也会变得懒惰起来,动作也就变慢了。

   所以,我们该多为孩子想一想,多和他进行换位思考,尽量理解他内心的想法。我们的关心应该从学习上逐渐扩展,扩大到他的生活、思想上,扩大到他身边的各种事情上,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使他的积极性能够被调动起来。

22. 他干什么都慢!——别用“反话”刺激孩子,要正面鼓励他

  

  我们经常习惯于说“反话”,就是当看到孩子动作很慢,那么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说:“就是这么慢,总是辜负我的希望。你怎么干什么都那么慢呢?”我们当然知道孩子并不是做什么都这么慢的,说这样的话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要刺激一下孩子。

  但我们应该明白,激将法并不是对谁都能用的,也不是无论什么时候都管用的。假如我们经常用这样的反话来刺激孩子,那么他可能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妈妈经常习惯性地催促肖敬,“你倒是快点写作业啊”、“动作快点!不然要迟到了”、“你怎么总那么慢”……类似这样的话在妈妈那里似乎已经成为了口头禅。开始的时候,肖敬还觉得妈妈说得对,他也想要努力快一些。可妈妈总是这样说,时间长了,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就是快不了。

  后来,有一次因为他早上太磨蹭了,刷牙洗脸吃饭就耗去了很多时间,等到要出门时,穿鞋也慢悠悠的,妈妈看着表着急地说:“哎呀!我说你能不能快点!你看看你,干什么都不行!穿个鞋也这么慢!”肖敬听了,心里老大不高兴,他手里的动作也更慢了,他心想:反正妈妈总说我不行,我一定就不行了。既然不行,那我还那么拼命干什么?有了这样的想法,肖敬再做什么都提不起干劲来了,他的动作也变得越发磨蹭、缓慢。

  妈妈的“反话”也许在一开始会对孩子有一些作用,可能也会刺激他想要追求上进,就像肖敬当初那样。但当孩子的头脑中接受了太多这样的反话后,他就会和后来的肖敬一样,形成“反正我也不行”的认知。我们并不愿意看到孩子这样自暴自弃,所以这也是在提醒我们,不要总用反话去激励孩子,要鼓励孩子就从正面去鼓励,多给他一些力量。

▲ 任何场合都不要否定孩子

  所谓否定,就是用来否认一个事实的成立、存在或真实性的。我们总是偏爱使用“否定”这种形式来描述孩子,比如,当孩子明明做得很好时,遇到有人夸奖他,我们就会说“不行,他做得还不好”;而当孩子原本做得就不好时,我们更是很“实在”地将孩子的缺点直接就展现给人看,说他“他干什么都不行”。可以说,我们几乎是完全不分场合的就去否定孩子,可这样做的后果却是孩子越发失去求上进的动力。

  我们该是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希望的,首先就要肯定他的优点,就算是他有缺点,我们也要多鼓励他弥补缺点,而不是在一旁用否定来给予他心理打击。毕竟,作为妈妈来说,倘若我们都不愿意肯定自己的孩子,他又怎么可能建立起自信心来呢?尤其是在当他出现磨蹭拖拉时,我们绝对不要将他的慢扩展成他做什么事都不行,毕竟努力改正一个缺点总要比改正全身的缺点容易许多。

▲ 别随便用“不行”来评价孩子

  也许是不经意而为之,我们在催促完孩子“快点快点”之后,大多数会加上一句“你怎么干什么都这么慢”或者“你真是干什么都不行”。说这样的话我们无非是想刺激孩子再快些,动作再麻利些。可是孩子却往往并不能“如我们所愿”,绝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会“反其道而行之”——越来越慢。

  因为我们的一句看似无意的“不行”,使得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认为自己可能真如我们所说“做什么都不行”,当他逐渐放弃努力时,他最后的结果只剩下“不行”这一条路了。

  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就用“不行”二字来评价孩子,要能肯定他行的地方,之后再给他指出不足,如果可能我们还要给他以指导与建议,帮助他将“不行”变成“行”,这样的做法才是正确的。

▲ 学会从正面去鼓励孩子

   “你很努力,我期待你更加努力,争取能取得好成绩。”

   “你应该试试看,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为什么不行?不要说自己不行,你还没尝试,不要退缩!我支持你!”

   ……

   这样的正面鼓励的话语,带给孩子的是前进的力量,这将能激励他勇敢面对困难,并有可能使他最终战胜困难。如果我们相信孩子能行,那么他最终也许会给我们最好的回报。

   当然了,这种鼓励也要实事求是。我们要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给予合适的鼓励,不能说孩子原来很慢,我们鼓励之后,就要求他动作马上快起来,这也是不可能的,孩子可能还会觉得我们是不是在取笑他。我们的鼓励应该贴近孩子的实际,给他设立一个“跳一跳就能达到”的小目标,当他达到目标时,我们也不要吝啬表扬,这也是为了能让他有更大的进步。

   不过,我们也不能总是鼓励孩子,偶尔也可以用反面的话来给他敲一敲警钟。总之,这种鼓励与反话是要靠我们灵活掌握的,我们不能太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23. 要有个女孩样!——想让女孩“文静”,但她可能会变“拖拉”

  

  我们中大多数人可能都看不惯女孩子风风火火的样子,我们更希望她能安安静静地将事情做好。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我们想要自家的那个小女孩有个“女孩的样子”。可问题就来了,什么样才是“女孩样”呢?

  小雅原本是个急脾气,她无论做什么都急,哪怕是早上刷牙洗脸她也能在两分钟内就做完。可她的急却使得她做事很不完整,还说刷牙洗脸这事,虽然她刷完了、洗完了,但牙膏沫却还停留在她的嘴角。

  妈妈觉得,女孩子怎么能这样呢?于是她经常在小雅急火火地做事时对她说:“女孩要有女孩的样子,你怎么总这么急?你看你着急火燎的,一件都干不好。”之前妈妈说的话,小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后来小雅进入了青春期,她的自尊心变得越发强烈,再听到妈妈这样说,她也觉得脸上有些不大好看。

  以后的日子里,小雅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牢记妈妈说的“不要着急,女孩要文静”,她的做事速度逐渐慢了下来。开始妈妈还为她的这种转变感到很高兴,可一段时间之后,妈妈感觉有些不对劲了。小雅的确是慢了下来,可她又变得太慢了。依旧是早上刷牙洗脸,以前她两分钟就洗好了,可现在20分钟还不见她从卫生间里出来。妈妈进去一看,她正慢慢地在脸上涂洗面奶……

  妈妈一下子又觉得头疼了,她要的文静可不是这样子的慢性子啊!

  女孩样子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内心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标准。不过,文静却是我们普遍都认同的一点。显然小雅的妈妈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她经常给小雅“灌输”的所谓的“文静”理念,却让小雅误理解成了“缓慢”,这才是导致她最终变得拖拉的直接原因。

  “要有个女孩样”,我们这样要求女孩原本没有错误,不过我们也要多考虑一下,千万不要使我们自己的思想变得过于狭窄。

▲ 我们先要明白文静的真正意义

  所谓文静,是指的一个人的性格文雅娴静。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女孩都必须要成为这个样子,有的女孩也会性格豪爽,有的女孩也会开朗大方,难道我们能说这样的女孩不讨人喜欢吗?而且,有的女孩虽然性格是外向的,可她做起事来却很是干练麻利,事情也会办得相当稳妥,难道我们不期望自己的女孩有这样的办事本领吗?

  其实,我们内心所谓的“希望女孩能文静一些”,只不过是希望女孩能够有一种沉稳的态度,希望她在做事的时候不要毛手毛脚,不要瞻前顾后,更不要虎头蛇尾。我们只是希望她能将万事都尽量考虑周全,做事最好是保质保量又有速度。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自己先透彻理解了我们想要的那个“文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女孩。

▲ 提醒女孩“文静”和“缓慢”不是同义词

  就像前面故事中的小雅那样,很多女孩都会将妈妈说的“要文静”理解为:做事就是要慢下来。所以我们该提醒她,文静与缓慢并不是同义词。文静是在帮助女孩提高办事的效率与质量,而缓慢只不过是让她的动作变得慢了而已,后者显然只是一种表面文章,但对事情的影响却会很大。因为缓慢做事,除了会延误大好时机,更会影响办事质量。

  我们要在自己理解了“文静”意义的基础上,向女孩解释清楚要她要有女孩样、要文静到底是什么意思。要帮她彻底区分“文静”与“缓慢”,告诉她文静是希望她性格文静、做事稳妥,而不是让她将自己的速度放慢,虽然放慢速度的确能让人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可她的这个慢也要有个度,不能太过缓慢。当女孩内心逐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文静之后,她才有可能向着正确的“文静之路”去努力。

▲ 教女孩学会“动静结合”

   有的女孩可能还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因为妈妈说了要“文静”,于是她无论做任何事就都要文静,也不管那事有多么着急,她依然不紧不慢地做着,完全不理会时间的浪费。其实这样也是不对的,我们该教女孩学会“动静结合”。她应该学会分析事情的性质,看看是不是需要尽快处理,如果需要的话她也要能快起来。而且,要做这件事她都应该进行哪些准备,在做事的过程中她又需要格外注意哪些细节,这都是她要考虑的事情。

   会“动静结合”处理事情的女孩,能更合理安排她自己的事情,并能掌握好她自己的办事节奏,这对女孩未来人生事业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4. 你可是个男孩呀!——别暗示男孩懦弱,否则他会没自信,更“拖拉”

  

  我们都希望男孩能成为一个勇敢、坚强、豪爽、麻利的男子汉,所以从男孩很小时候起,我们就会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他。尤其是当男孩遇到一些什么困难、经历了什么挫折,我们都会张口就说:“你可是个男孩子!”

  这话听来似乎是有些道理,因为我们都知道男孩应该有怎样的个性。可是,我们说出这样的话是想要提醒男孩什么呢?提醒他要勇敢吗?但很多男孩在我们这样的话语之中,感受到的只是他自己的懦弱,他的自信心一点一点地被这句“你是男孩”磨灭掉了,他较之前可能会更加拖拉,动作更加快不起来。

  早上,江元起晚了,妈妈一直在旁不停地催促他,要他动作快一些。江元在妈妈的催促声中好一阵手忙脚乱,不是没挤牙膏就刷牙,就是吃饭着急烫了嘴。

  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皱着眉不住地摇头。最后眼看要出门了,江元的书包还没收拾好,鞋子也还没穿,妈妈又是好一阵数落:“我说你快一点行不行?你可是个男孩子,怎么干起事来还不如邻居家的小美?你看人家那小姑娘多快!看看你,一个大男孩动作都这么慢!哎,我说你倒是快点啊!”

  江元听了妈妈的话,心里老大不痛快,手下的动作也不自觉地就慢了下来。

  其实男孩都有争强好胜的心,可关键就看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使他的所作所为能真正体现出这种精神来。像江元妈妈这样,用“你是男孩”来刺激他,这就是在暗示他现在是不行的。更何况,她还用邻居的女孩来作比较,这更是在“提醒”江元,像他这样的就算不上是男子汉。相信任何一个男孩都不愿意听到我们说出这样的结论吧?而也正是因为对妈妈这句话的反感,才使得江元变得更慢了。

  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这种思想,不要总用男孩的这一“身份”来提醒他,这对他其实也是一种打击。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们现在身处要职,别人总说“你可是领导”这样的话来要求我们,我们不是要被这样一个称号约束住了吗?难道我们的内心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吗?我们是成人,可能能将这样的话当成是动力,但男孩还是孩子,他的心理思想都不成熟,这样的话对他来说只能是压力。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待男孩呢?

▲ 别总用“催促”来刺激男孩

  乍一看上去,“别总用‘催促’来刺激男孩”这句话有些别扭,不过我们仔细想一想,应该就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比如男孩怕黑,晚上不敢自己上厕所,我们却“催促”他说:“你可是个男孩子!快去呀!别磨磨蹭蹭的了。”这样的催促其实并没有什么好效果,得不到妈妈鼓励的男孩,再做事时可能会更加没有自信,他会更加怕黑。而且,妈妈的这种“男孩就该什么都不怕”的定位,还会给他带来一种心理负担,他会认为,自己是个男孩还这么胆小很丢人,他可能还会因此而封闭自己,从此不再和外界交流。

  我们不要总用这样的催促来刺激男孩,应该多给他一些鼓励,换一种说法。还用怕黑这件事来说,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我们是小男子汉,才不怕黑呢,对不对?我们只要勇敢一些,就能战胜它!”这样的鼓励就会唤起男孩内心的一种“英雄心理”,如果我们再能将英雄故事结合进来,给男孩树立一个榜样,他可能就会变得积极起来。

▲ 多给男孩表现的机会

  成南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回家时,妈妈手里拎了两个袋子,一轻一重。妈妈对成南说:“帮妈妈一下吧,两个袋子有些沉。”说着,她将重的那个袋子递了过去。

  成南拎着袋子,刚走了没几步就抱怨了起来:“妈妈,这袋子太重了,我快拎不动了。”妈妈却笑着说:“哦?你看妈妈可是女人,我都拎得动。我们家的男子汉难道甘心落后吗?我相信你,你一定能拎得动的!”成南一听,来了劲头:“妈妈,我可不能输给您!您瞧着吧!”说完,他使劲拎起了袋子,快速向家走去……

  同样的场景如果换成是我们,我们多半会将轻一些的袋子给男孩,甚至有人都不愿意让男孩去帮我们拎袋子。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男孩还小,他现在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呢?但一遇到男孩慢吞吞做不好自己的事情时,我们却又会说“你可是男孩子”,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我们该多给男孩一些表现的机会,要允许他帮我们做一些较重的活儿,使他的各项能力都得到锻炼,这样他也会掌握很多做事的技巧。

▲ 及时夸奖男孩的勇敢与努力

   夸奖能帮助男孩克服懦弱,增强自信。所以当男孩有了进步、能快速做完一件事、能帮助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时,我们不要吝啬对他的表扬。比如我们可以说:“真厉害呀!你能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了,不愧是我们家的小男子汉!”这样的夸奖带给男孩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样的夸奖也正好满足了男孩想要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心理,他在这样的心理的引导下会做得更好。

   夸奖时我们要注意,应该就事论事,要能说出男孩为什么受到表扬,不要很笼统地就说“你真棒”,有实际意义的夸奖才能使男孩真正受到鼓励。

25. 不着急,不急!——提醒自己“不着急”,放慢自己的节奏

  

  很多时候孩子的速度可能并不慢,但我们总觉得他很慢,于是我们不自觉地就会催促他 “快点快点”。可事实上,是我们自己太着急了,所以才会觉得孩子动作缓慢。

  我们可以想一想在孩子刚刚蹒跚会走的时候,我们要么扶着他,要么在不远处等着他,看着他走不稳还要走的样子,我们大多都会说:“慢点、慢点,宝贝慢慢来。”我们的笑容以及这样温柔的声音会带给孩子温暖,他便也会笑着向我们扑过来。想起这样的一幕,我们是不是也会自然从心底笑出来呢?

  在孩子小时候我们会嘱咐他慢一些,可当他逐渐长大后我们却又会那样急切地催促他。有的妈妈说:“孩子小时候什么都不懂,当然要慢慢地教他;可他长大了,他就得要懂事,要还是像小时候那样慢,他怎么能成功呢?他可不能养成磨蹭的坏习惯啊!”我们就是带着这样的思想,所以才会那样急切地催促孩子,不仅如此,我们内心恐怕还会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而感到不耐烦。

  如此看来,我们总催孩子,到头来却会让我们自己更加着急。而且,我们这样的催促势必会打乱孩子原来的做事节奏,使他更慌张,他做起事来也许反而会变慢。这样一种对双方都不利的做法,的确需要我们好好改一下了。

▲ 多对自己说“别着急”

  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话就是在告诫人们,遇事要沉稳。可这句话在很多妈妈这里却似乎并不起提醒作用,她们总是一副很着急的样子,不论是要求孩子还是要求自己。我们该多提醒一下自己,让自己不要太着急。

  无论是在做什么事情,家务、工作、照顾家人,尤其是对待孩子,如果我们自己不着急,那么也就不会急着去要求孩子。而一个人只有保持一种轻松的状态,他才能更好地去做事。提醒自己不要着急也是平复心情的一种手段,这样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去想事情,才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工作,才能将我们的生活、全家的生活都安排得更为舒适。

▲ 偶尔迁就一下孩子的速度

  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做事节奏,孩子也有他自己的做事速度。可生活中,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必须要能跟得上我们的节奏,我们却从来都不去迁就他的。仔细想一想,这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

  适当时候,我们也要迁就一下孩子的速度。比如和他一起出门时,走得慢一些,孩子自然就能跟上我们的脚步;在家做家务事时,和孩子一起做,他也就不会自己一个人做到最后……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迁就孩子绝对不是事事都顺从于他,我们也要有原则。我们不能迁就他的拖拉磨蹭,如果他做事太慢,我们还是要纠正他的这种拖拉的毛病的。

▲ 要懂得享受悠闲的生活

   两位妈妈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妈妈说:“这日子过得太快了,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我觉得好累。我那儿子又让我那么不省心,做什么都拖拖拉拉的,看着就让人着急。”另一位妈妈却笑笑说:“你的生活太紧张了,你的紧张也传染给了你的儿子,你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享受享受生活。”第一位妈妈连连摆手:“我哪有那闲工夫?一看我那慢吞吞的儿子我就觉得我要忙的事太多了!”

   很多妈妈可能都会和第一位妈妈有同感,她们的生活被安排得很紧张,好像事业家庭孩子家人已经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可就如第二位妈妈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要懂得享受悠闲的生活,不要自己就将自己逼到那种忙碌不堪的状态中去。我们紧张的情绪的确是会传染给孩子的,这样他的做事与生活节奏势必会因为我们的影响而被打乱。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忙里偷闲”,好好安排一下自己的生活。除了忙碌还要有悠闲的时间,而且即便是在劳动时,我们也可以让劳动变得有意思起来。比如我们叠衣服时,能够慢慢来,那么孩子也可能会过来帮忙,我们就能和他一边聊天,一边一起做事,这将是一个多么其乐融融的场景。类似的场景还会有许多,我们要学会自己去寻找,学会自己调节心理。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