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要给孩子点信心啊!——自己要适当地作一些改变

A+ A-

  

   不管孩子长到多大,在我们眼中他永远都是孩子。虽然这样的想法反映的是我们对孩子的关爱,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这却也是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我们是不是也该适当地改变一下了呢?多相信孩子一些,多给他一点信心,也许他会回报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26. 妈妈相信你!——不在孩子身边,他反而能“快”一些

   

  很多时候,我们总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于是我们就希望自己能陪在他身边,看着他,同时也“看”着他。前一个看,意思是我们的眼睛要盯着他的行为,我们要看到他是如何做的,能不能动作迅速地将事情做好;而后一个看,则是我们在监督他,以防止他出现错误,更要防止他的磨蹭。

  可有这个必要吗?我们有必要用自己的目光做一条锁链,将孩子“锁”在自己的可控制范围之内吗?看看下面这个小男孩的表现,我们也许会有所感触。

  新年快到了,幼儿园组织小朋友们演节目,并要求所有父母在下午来幼儿园参加联欢会。“老师绝对不会让小虎去演节目的!”妈妈内心已经认准了这个结论。因为在家里,5岁的小虎真的就是头小老虎,四处捣乱不说,让他做点什么事都做不好,不是拖拉就是半途而废。妈妈已经做好了准备,今天就是要看好小虎不让他捣乱去了。

  可是当妈妈到了幼儿园时,却惊讶地发现小虎正乖乖地坐在小凳子上让老师给抹红脸蛋。接下来,联欢会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小虎和其他十几个小男孩的集体舞。只见小虎跳得有模有样,动作可爱又标准。跳完了舞,他居然还帮着老师把道具抬了下去。

  妈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还是那个在家里让她感到头疼的“小老虎”吗?

  是啊,家里的小虎和幼儿园里的小虎真的是判若两人,可这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之前妈妈总看着他,总是苦口婆心地去“指导”他。妈妈不停的催促和永远不满意的态度,才让小虎在家里失去了干劲,所以才会拖拉磨蹭。可是在幼儿园就不一样了,老师对所有的小朋友是一视同仁的,他没有了那种紧张感,所以他能放开手脚去做事,他的积极主动性也同时被调动了起来。

  通过小虎的故事,我们也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在某些时候,我们也该适当地对孩子说一句:“妈妈相信你!”然后放开手,解开“目光之锁”,允许他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做他能做的事情。

▲ 别总用高标准要求孩子

  “叠被子要铺平整再叠,你弄得这跟乱布团一样怎么叠?……你怎么能这样拽床单?床单应该没有皱褶,你看你这一瞎拽,床单都变成烂菜叶子了。……哎,别把枕头放那里呀!你看我平时放那边吗?枕巾,枕巾你也没铺好。哎呀,你动作太慢了!”

  不知道类似这样的话,我们有多少妈妈曾经说过。在孩子整理床铺的时候,我们的存在说得好听一些叫“指导”,可在孩子心中,我们的身份就是“监工”。

  对于才几岁、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他的体力与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标准,可我们却“毫不留情”地用这样的高标准来要求他,甚至让他要做得和我们一样。我们用高标准来催促他,恰恰是他做不好的直接原因,更是他慢的主要原因。

  我们该适当地放宽一下自己的“政策”,相信孩子一回。允许他根据自己的标准去做事,别去要求他一定要做得和我们做得一样。孩子内心自然会有一个衡量尺,我们只要认真做好我们能做的就行了,他会参照我们的做法努力去做好的。

▲ 真正去了解孩子的能力

   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之所以不信任孩子,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根本就不了解他的能力。我们有时忽略了他的年纪、高估了他的能力,所以对他严要求,他做不到,我们只能不断催促;有时我们却又“看扁”了他,不相信他能做好,我们不给他机会动手,导致他也丧失了干劲。

   我们也该好好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了,不要用与他人的比较法,也不要羡慕别人或者瞧不起别人。我们只要仔细看一看自己的孩子,看他在他的这个年纪里,都能做什么、做不到什么,做事又有怎样的节奏;看他的长处在哪里,看他哪里还需要继续努力。当我们静下心来真正了解了孩子,也许我们就会发现:“啊,我的孩子也不是那样差劲,他能做的事情有许多,他也能做快。”

▲ 给孩子自己处理事情的权利

  毛毛和几个孩子本来玩得正好,突然孩子们之间因为抢夺玩具动起手来。当时毛毛的妈妈和其他几位妈妈正在一起聊天。看到有的妈妈想要过去阻止,毛毛的妈妈笑着摆了摆手说:“小孩子的事情,就交给他们自己去处理吧。”

  果然,几分钟后,几个孩子合理地处理好了问题,很快又玩到了一起。妈妈们都很惊讶,忙问毛毛的妈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笑笑说:“也没什么,我们不在场,孩子之间自然有自己的道理。我们也该相信他们的能力。”

  我们有时也会担心孩子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更担心他因此而受到伤害。其实类似于孩子之间吵架或者其他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像毛毛的妈妈这样,采取“不理睬”的战略。

  如果我们介入了孩子的事情,他就会将我们当成是靠山,而我们也自然会偏袒自己的孩子,这就会使矛盾不断扩大。而且,得到了我们“资助”的孩子还会变得越发懒惰,不再自己主动思考,他的思想与行动力自然就会变慢。可我们不理他的话,他就不得不自己去想办法,这样孩子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他们自然就能用双方都满意的方法顺利解决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处事能力能得到锻炼,他的行动力也会变得速度起来。

27. 孩子,谢谢你!——妈妈的鼓励会让孩子积极动起来

   

  我们有多少人对孩子说过“孩子,谢谢你”?我们有多少人认为孩子做的某些事情是值得我们感谢的?可能有人说:“我可是他的妈妈,为什么要谢他?”没错,我们是妈妈,也的确是我们赋予了孩子生命,可他总要慢慢长大,他也会做一些让我们感动的事情,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对他说一声谢谢呢?要知道,我们真诚的谢意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奖赏,他会因此而变得积极起来,不会再磨蹭了。

  一位幼儿园老师讲过这样一段经历:

  一次画画课,我要给小朋友们发大白纸,从桌子上取纸的时候我的手一滑,几张纸就掉在了地上。班上的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捡起纸递给了我,我随口就说了一句:“谢谢你啊!”那个小朋友开心地跑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并且兴奋地对别的小朋友说:“老师跟我说谢谢呢!”看着他骄傲的样子,我忽然发现,原来适当地对孩子说一声谢谢对他会是一种鼓励。

  回到家里,我也在自己6岁的女儿身上做了个试验。当时女儿帮我倒了一杯水,我接过水杯笑着对她说:“能帮妈妈倒水了,好样的!谢谢你!”女儿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一脸惊喜的笑容。后来,每天我下班回家,她都会给我倒好一杯水端过来,这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不仅如此,她平时的动作似乎也快了许多,很多事情比如早上起床也不用我再操心了。

  于是,我将这一教育方式也运用到了幼儿园的教学中,适当的时候我总是尽量对小朋友们说“谢谢”。结果我的班级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养成了及时向他人说“谢谢”的好习惯。

  也许这是这位幼儿园老师的意外所得,不过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来,一句简单的“谢谢”所带给孩子的巨大的鼓舞。

  其实平时生活中,孩子也为我们做过许多事,可能是帮我们拿拖鞋,可能是提醒我们及时收阳台上晾的衣服,甚至可能就是在我们出门时帮我们开了一下门……虽然这些事情都很小,但如果我们能及时对他说一声谢谢,这却会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心情。

  我们的感谢会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重要性,他会知道原来自己也能帮妈妈做事。这样他就会更积极地去寻找他能做的事情,更积极快速地将他能做的事做好,以表现他想要长大的欲望,以显现他正在长大的事实。

  所以,别忽略孩子的渴望吧,再碰到孩子为我们做了些什么的时候,请大声地对他说:“孩子,谢谢你!”

▲ 别忽略孩子做的任何一件小事

  我们总是说自己忙,工作上我们要忙着处理事务,生活中我们要忙着处理家务;单位中忙着与同事搞好关系,家庭中忙着照顾所有的家人……我们经常认为自己很忙碌,于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就漏掉了许多东西,比如孩子为我们做的事情。可能我们自己不记得,但孩子却记得,因此我们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谢谢才会让孩子记忆如此深刻。

  那么我们就要好好思考一下了,我们该将时间分一些给孩子了。我们该多注意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多关注一下他的感受,将他看成是与我们平等的人。我们对他的关注,以及这种感激的态度,都会激励他更加积极地动起来去做更多的事。

▲ 不要觉得孩子为我们做事是理所当然

   有人总带有这样的一种想法:“我的孩子,我生他养他,他帮我做些事不是应该的?还用得着我去谢谢他?”这样的认知就是大错特错了。孩子是需要鼓励的,如果他做了好事我们却并没有就此表扬他、鼓励他,他可能就会觉得那样的事情做不做都是无所谓的,以后他也就不会再做了。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要将他看成是我们的附属,不要总将他当做是小孩子,更不要认为他做些什么就是应该的,我们也要尊重他的做法,尊重他的情感。我们说一句“谢谢”就会增强孩子做事的信心,他会更愿意快速将事情做完以期得到我们的夸奖,而我们也会收获他所带来的无限惊喜。

▲ 适当地表现得“弱”一些

  儿子5岁时长得已经很壮实了,于是爸爸就经常提醒他:“你可是小男子汉了,要多帮帮妈妈,更要好好保护妈妈。”从爸爸说完这话之后,儿子除了自己不再偷懒、磨蹭,还总是在帮妈妈做事,比如和妈妈去超市,他会抢着给妈妈拎袋子;吃饭前,他会帮妈妈摆碗筷;妈妈不舒服了,他也会跑前跑后嘘寒问暖……

  妈妈心里很开心,也就乐得装一个“柔弱妈妈”,让儿子这个小男子汉来好好保护自己。不过,妈妈可没忘记,每次接受儿子的“帮助”之后,都会对他说上一句“谢谢”。儿子因为妈妈的感谢,变得更加积极了。

  我们适当地表现得“弱”一些,就是在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这对他其实也是一种锻炼。当然,我们表现“弱”的时机要选对,对于一些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的事情,我们就不要再“引导”他去做了。只有那些符合他年龄特点的、他能力范围所及的事情,我们才能向他“求助”。

  “求助”过程我们也要注意,不能上去就用命令的口气去要求孩子做什么,而要用一种像是请求朋友的口气。比如,我们想要孩子帮忙拿个杯子过来,我们就不要说“去,给我拿个杯子来”,而是要说“请帮我拿个杯子好吗,谢谢”,这样一来孩子也就会更乐于帮助我们。

28. 跟你商量个事!——与孩子商量一些事,提升他的能动性

   

  我们大多都认为,我们是成年人,我们知道得会比孩子多,我们也比他更加成熟。很多事情,孩子恐怕是理解不了的,因为他没有经历过,更没有处事经验。换言之,某些时候,孩子是不值得我们“信赖”的。

  可是,这只不过是我们单方面的感觉罢了。我们以为孩子不行,以为他做不了决定,我们坚信自己的成熟与判断力,很多事情我们决定后就去命令孩子遵照执行。这样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总是听从我们的安排,所以他才变得越发懒惰,做起事来也就没什么干劲。

  我们来看看一位男孩在日记中是如何写的吧:

  我最近非常不开心!我都上初中1年级了,可妈妈依然将我当成小孩看待,我在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就拿上兴趣班来说,我不想学什么画画,我只愿意去和同学一起滑轮滑。要说我顺着妈妈的意思参加了绘画兴趣班,同时我也参加了轮滑兴趣小组,本来这样的生活挺好的。可妈妈竟然不和我商量就给我停了轮滑课,说只让我去学画画。

  我不服气!妈妈您怎么能擅自就替我决定呢?您也不问问我的意见,也没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妈妈,您这样让我觉得那个所谓的兴趣班上不上的都没什么意思了。您还说要用什么画画帮我陶冶情操、稳定性情,算了吧!我现在就够“稳定”的了,稳定得我什么都不想做了!您还总说我动作慢、性子慢,您也不想想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不知道妈妈有没有听见孩子的呼声,我们对孩子的不尊重,却会让他的内心产生如此多的烦躁情绪,这的确需要我们好好反思一下了。

▲ 就孩子的事情多和他商量

  其实不论是多大的孩子,我们都要尊重他的权利,只要是涉及到他的事情,我们都该和他商量一下。有的妈妈对此不以为然:“我的孩子才上幼儿园,他能懂什么?和他商量也没用。”这样说就错了,我们来看一个小例子。

  一早,幼儿园老师发现平时活泼的奇奇今天耷拉着脑袋走进了教室,她很奇怪,便搬了小凳子坐到了奇奇身边问道:“大早上的怎么不高兴了呢?”奇奇很不高兴地说:“妈妈太让我生气了!昨天妈妈把我最喜欢的超人玩具送给我表弟了,那是爷爷刚给我买的!她怎么不和我商量一下呢?我还有别的玩具可以送给表弟的呀!”

  看看,谁说上幼儿园的孩子就什么都不懂了?他一样会因为我们不尊重他而感到沮丧,甚至会像齐齐这样非常生气。因此,遇到孩子的事情,或者和他有关的事情,我们不妨和他说一说,提出我们的意见,再听听他有怎样的想法。必要的时候,让他自己对自己的事情进行判断并做个决定,这也能调动起他的积极能动性,有了积极性,他做事就不会那么慢了。而且,如果是他自己决定的事情,他还会更有动力去做,他自己的决定也能成为对他的约束。

▲ 家庭中的事也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

   几岁的孩子能说出什么好意见来?就算是十几岁的孩子,他又经历过什么?我们对孩子有疑问,所以我们认定他的见解对家庭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不过,曾经有人在不同类型的幼儿园中进行过一项调查,其结果却令人深思。调查发现,那些经常参与家庭决策的孩子都具有开朗的性格,他们不仅关心他人,同时也有较强的集体感与责任心,遇到问题都会主动去思考,有比较强的自信心;而那些很少参与或者从不参与家庭决策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意识,遇到事情他们更习惯于等待,也更依赖于父母和老师,所以他们的办事效率也不高。

   所以,适当地允许孩子参与我们家庭中的事情,将有利于他各方面的成长。当然了,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决定他可以参与的事情,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参与一些简单的、贴近他生活的事情,比如要去哪里游玩、去小朋友家做客要带什么礼物,等等;而对于年龄稍长一些的孩子,他的生活经验也丰富了、思想也发展了,就可以让他考虑一些比较难的事情了,比如他的房间中要加一个怎样的书柜,关于书柜的颜色、样式等等都可以参考他的意见;而当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之后,我们还可以鼓励他做家中的小会计、小统计员,他可以帮我们管账,或者帮我们记录一月生活日志,等等。

▲ 适当地对着孩子诉一下“苦”

  我们的确是比孩子成熟,可有些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难题”,我们更会有数不尽的烦恼。我们可能会去向另一半诉苦,可能会向我们自己的父母诉苦,还可能会向关系亲密的朋友诉苦。可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适当地对着孩子诉一下苦呢?

  我们这样做并不会丢脸,这也是要让孩子知道,妈妈也有需要依靠的时候。适当地将我们的苦恼对孩子倾诉一下,也许他的童言稚语反而会给我们一些灵感,而且他的还能带给我们欢乐,帮我们缓解内心的烦躁。

29. 来,帮帮妈妈!——记得给孩子创造点做事的机会

   

  有时候孩子在我们眼里就是那么“一无是处”,比如有的妈妈就总是抱怨:“我家那孩子不爱学习也就算了,整天玩儿不说,竟然连家务事都不会干。”而有的妈妈则会一脸无奈地说:“我的孩子从来都不主动帮我做事,他自己干起活儿来还慢吞吞的呢!”其实仔细想一想,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

  一位妈妈是这样说的:

  儿子上5年级了,起先我认为他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所以什么活儿都不让他干。可他每天回到家除了玩儿还是玩儿,一说让他学习他就磨磨蹭蹭的。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特别着急。

  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后又和往常一样边学边玩儿,在那里消磨时间。我生气了,随口就说:“不学习的话,过来帮我刷碗。”儿子坐在那里想了想,后来还是过来了。我告诉他刷碗的步骤之后,就让他自己去干了。我在一旁偷眼看了看,发现他做得还挺用心。

  结果第二天,儿子放学回到家,很乖地先做完了作业,然后跑到厨房问我:“妈妈,有什么能让我做的吗?碗还刷吗?”我惊讶地看着他,要知道之前他可是从来都不主动帮我做事的。于是,我让他去阳台上浇花。

  后来,儿子每天都变得勤快了起来,他“包揽”了每天浇花和遛狗的任务,有时候他还会“兼职”洗碗工与洗菜工。可是他的学习却并没有被耽误,反而变得更加精力集中了。

  原来,我给他创造了一个做事的机会,就能带给他如此大的变化啊!

  看完这位妈妈的故事,我们还能说孩子的“一无是处”是他自己的问题吗?显然不能了吧?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需要改变一下了。其实正是因为我们总认为孩子不爱学习,总认为他不会干活儿,所以我们就希望他能好好学习,于是也就不给他做家事的机会。孩子的生活单调而乏味,除了学习就是玩儿,他自然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他也自然做什么都慢吞吞的。那么,我们该怎么改变呢?

▲ 提醒孩子要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可能会担心,如果让孩子去做家务事,这不就占用了他的学习时间了吗?学生的主业不就该是学习吗?这样做似乎不太妥当吧?可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假如整天都让孩子对着书本,或者一回家他就没有别的事可做,就是在那里看书,他的学习效率一定不高。

  所以,我们只要减少孩子学习的时间,让他提高学习效率;减少他玩耍的时间,匀出一部分时间去做家务事,这样就可以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要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提醒他,放学回家或者假期在家时,该学习的时间要认真一些,在一定的时间内,争取将作业快速而又准确地做完,该复习的、预习的课程也要能高效完成。在这个期间,不要想别的,也不要管别的事情。这样他自然就能快起来了。

▲ 适当地为孩子安排一些固定的家务

   适当地为孩子安排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会使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家庭中的一员,他会认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自己也能帮得上妈妈的忙,这也会带给他一种成就感。有了这种感觉,他就会自觉提高自己的办事速度。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帮我们拿杯子、递筷子;年龄稍长一些的孩子,我们则可以鼓励他帮我们整理叠好的衣服、刷洗碗筷、打扫房间等等。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将一些家务事当成是孩子的固定任务交给他,这也是培养他责任感的好时机。

   当然,在安排这些“任务”时,我们一定要顾及孩子的能力。有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大都有一种“我是英雄”的感觉,很多时候他们可能会逞强硬要去做某些事。所以,我们要尽量考虑全面,为他安排一些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让他远离那些对他来说有些危险而且他又做不到的事情。不过,我们虽然不让孩子去做,但可以让他看。比如,我们在拆洗抽油烟机时,可以允许孩子在一旁给我们打下手,并给他讲解一些注意事项,这也是在向他传授一些生活知识。

▲ 与孩子一起分享做家务的乐趣

  乐乐在家是一个劳动的好手,她帮妈妈做了许多事情。之前,妈妈曾经担心乐乐会因此耽误学习。不过她发现,乐乐自己就能处理好学习与劳动的关系。而且,劳动过程中,乐乐向妈妈请教,妈妈给乐乐指导,乐乐的调皮给妈妈带去了欢乐,妈妈的耐心又让乐乐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常识。妈妈发现,她的家庭生活竟然如此快乐。

  我们可能会担心,让孩子做事,他的能力够吗?他会不会一直在添乱?我们不要带有这样的想法。孩子不会做,我们教给他就好了,看看乐乐和妈妈,她们不是也非常开心吗?

  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分享做家务的乐趣,这样一来,我们的烦躁情绪也会自然而然地消退。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在孩子帮我们做了家事之后,一定要及时对他说一句“谢谢”,这样的鼓励会使他更加积极。

30.妈妈错了!——向孩子道歉,能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古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只许自己任意而为,不允许他人有正当的权利。这样一句说来“问题很严重”的话,却经常被孩子暗中用在我们身上。没人不犯错误,我们做妈妈的自然也是如此。只不过,我们总是教育孩子“你不能犯错”、“你要知错就改”,可是到了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却将这一条直接就跳过了,我们对自己的错误不承认、不反省,反过来还要说孩子:“你敢和我顶嘴?”

  在这样的一种“不平等”的状态下,孩子又怎么可能提得起精神来去积极做事呢?他内心的不满势必会转换成“行为反抗”,他会认为“反正我做什么都不对,妈妈做什么都是对的,我那么积极有什么用”,所以他才会变得拖拉起来。

▲ 训斥孩子之前先检讨自己

  天降大雷雨,妈妈要儿子赶紧去拔掉电视电脑的电源插头,儿子跑过去直接拽着电线就要拔。妈妈看见了大喊:“哎,这样就扯坏了!你怎么不拔插销?”儿子却说:“之前几次看您不也是这样做的吗?”妈妈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

  训斥孩子时,我们都显得相当“自然”,只要我们看着有不顺眼的地方,张口就会说出来。可很多时候,我们的训斥却会招来孩子这样的反驳,一下子就会使我们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我们该时刻审视自身,训斥孩子之前,先要好好检查检查自己。如果我们之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那么就不要只去训斥孩子了。因为在家中,我们是孩子的榜样,我们做得好不好,孩子都会为我们“模仿表现”出来。而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不仅要严格要求孩子,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家里可以订一个公开的规则,全家人互相监督,这也就能避免我们只批评孩子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

▲ 虚心对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承认错误,这在所有人看来都可以算是一件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事情。原本做错了就已经很难受了,而在有些人看来,承认错误就是在承认自己的不成熟,这也是很让人抹不开面子的。尤其是对我们来说,要说对孩子承认错误,我们就会感觉这将有损我们的威严。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一位小学生在他的日记中是这样写的:

   那天爸爸打坏了一个水杯,但妈妈认为是我打坏的,于是就严厉地批评了我。我觉得很委屈,都告诉妈妈说那不是我干的了,可妈妈就是不相信我。还好,爸爸澄清了事实,妈妈这才发现原来她训错了人。

   后来,妈妈很诚恳地向我道了歉,并说:“以后要是再有这样的错误,你可得提醒着我一些,让我别那么急躁。这个监督妈妈的任务,可就交给你了啊!”我真佩服妈妈的勇气,看到妈妈这样诚恳,我觉得以后我可得少犯些错误,而且做事也要快一些,这样也就不会给妈妈添许多麻烦了。

   当然,我接受了妈妈给我的那个“任务”,我们全家也要一起进步嘛!

   看到孩子这样说,我们还会感到虚心向孩子承认错误是件丢面子的事情吗?没有必要了吧?我们如果能虚心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不仅不会让孩子瞧不起我们,反而还会使他更加尊重我们。而且,我们就自己的错误道了歉,孩子也就能虚心向我们承认错误,这将能拉近亲子间的距离。我们再对孩子讲一些道理,他就不会有不满的情绪,就能虚心接受了。

▲ 道歉时不要牵扯出孩子的事情

  有的妈妈虽然是对孩子道歉了,可是她道歉的方式却有问题。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

  妈妈有几次从卫生间出来没关灯,小翔提醒了她,妈妈发现自己错了,于是就道歉说:“哦,我错了,以后我注意。不过,你看你有时也不关灯,而且你还会因为洗手而把水溅得到处都是。不仅如此,你有时候回家还不关门呢!你就连书包都不好好放。你说多少日子是我替你整理书包的?你的书本、作业本、铅笔盒,你就不能好好放吗?而且你收拾东西动作还那么慢,做什么都磨磨蹭蹭的。哦,对了,你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看看,总关心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连作业都没做吧?唉,你啊……”

  小翔听着妈妈的话,越听越不对劲,到了后来,他完全没觉得妈妈是在道歉,他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被训斥的一方。

  看看小翔的妈妈的做法,这样的“道歉”还能算是道歉吗?原本是说我们自己的错误,可后来变成了训斥孩子,孩子能愿意听吗?这样不诚心诚意、不就事论事的“道歉”,孩子也一定会反感。如果是正处于十几岁“叛逆期”的孩子,他可能还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叛逆。

  所以,我们道歉的时候一定要只说自己的事情,只就自己做错的地方道歉,不要一下子就转到孩子身上,借机发挥。

31. 妈妈也可以慢吞吞!——不掩饰自己,会让孩子更喜欢

   

  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有急性子也有慢性子。有的妈妈自己就是慢性子,自己做起事来就磨磨蹭蹭、优柔寡断,可是一到教育孩子时,却会冲着孩子喊:“快点快点!”仔细想一想,这是不是很不讲道理呢?

  我们自己可以慢吞吞的,可孩子为什么却必须要动作迅速呢?再反过来想一想,我们总是催促慢吞吞的孩子要让他快一些,这会不会对他的自信心也有影响呢?

  女儿陪着妈妈一起逛街,妈妈想要买一件裙子。一家家店逛过去,妈妈先是拿不准要挑什么样子的,只能慢慢地看。最后还是女儿替她决定了样式,可到了后来她又拿不准到底要什么颜色的。妈妈想要淡蓝色的,但看着白色的似乎也不错,拿着两件裙子她对比了好久。

  正在这时,12岁的女儿又说了:“妈妈,要淡蓝色的吧,精神、清爽。白色的太素了。”妈妈惊讶地看着女儿,女儿什么时候变得能这么利索地决定事情了呢?明明记得之前她很磨蹭的,要做什么还得妈妈替她决定,现在倒是反过来了。

  回家的路上,妈妈和女儿随便聊了起来。妈妈惊讶地发现,女儿长大了,性格也成熟了许多。女儿笑着说:“妈妈其实您慢一些也没关系,您这样反倒让我轻松了许多呢。”妈妈听了也笑了……

  我们一直埋怨孩子的拖拉,他在我们的要求之下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必须要快起来,慢下来是不好的事情。可其实,我们自己都是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选择有些慢,决定有些慢,我们倒不如真实地将自己的这一面展现给孩子,这也能帮他放松心情。

▲ 别装出麻利的样子来

  有的妈妈生性就不是那样急火火的,她的性格就是个慢性子,可为了让孩子能改掉那拖拖拉拉的习惯,妈妈也不得不装出一副麻利的样子出来。但孩子也不是单纯得什么都不懂的,他也会发现妈妈其实也是个慢性子。因此在孩子看来,妈妈自己都慢吞吞的,却反过来要求他要快一些,他心里会觉得很不公平。

  我们只要正常地表现自己的性格就好,不一定非要装出很麻利的样子。毕竟我们这样装出来的“急切”,也会让孩子感觉到不自在。如果我们天性很慢,我们自然地流露自己的天性就可以了,我们这种沉稳的态度也会让孩子变得安静下来。

▲ 帮孩子缓解紧张感

   我们一直催促孩子要快一些,我们总是刻意为他营造一个很忙碌的生活环境,这会让孩子感到非常紧张,而我们虽然是这紧张气氛的制造者,可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我们也会感染这种气氛,我们和孩子可能都会感到无比的压抑。

   因此,我们该适当地表现出我们的本性来,慢就是慢,这样的慢也是一种悠闲,会缓解孩子过于紧张的情绪。孩子会发现:“啊,原来妈妈也可以这样慢悠悠的啊!这下好了,可以喘口气了。”孩子的生活是需要张弛有度的,我们不能总是用那种紧张的情绪来压制他,也不能总是用快节奏的生活速度来约束他。适当的时候,我们也要释放自己的原本性格,帮助孩子平复那种紧张感。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调节与放松。

▲ 和孩子一起纠正慢性子

  前面我们提到过要教育孩子纠正慢性子,那么既然我们自己也是慢性子,我们就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共同纠正这种缓慢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两点,其一就是先要告诉孩子慢性子的利弊,我们要告诉他慢的好处与坏处,争取让孩子能正确体会慢的意义,使他能在该慢的时候慢下来,不该慢的时候快起来。其二,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进行快速做事的锻炼。比如,我们可以比赛谁穿衣服快,比赛谁能最快把自己洗干净的衣服叠好,等等。

  而且,我们和孩子一起进行锻炼,这对孩子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我们取得的成就又能成为激励他更快进步的动力。同时,这也能拉近亲子间的关系,不仅我们和孩子的慢性子能得到纠正,我们也能体会到那份和孩子一起度过的快乐。

下篇 教孩子学会合理地利用时间

   

   我们做妈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学习好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是会合理利用时间的孩子。对于孩子而言,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习的内容是无限的,只有让他学会合理地利用时间,才能发挥他最大的潜能,才能提高他的学习效率,才能让他取得更大的收获。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